我大爷有一句话:“吃不到葡萄的狐狸说葡萄是酸的。”
长大后我发现大爷说的不全对,吃不到的葡萄未必都是酸的。
首先吃不到葡萄和说葡萄是酸的,这是两个逻辑,概念不能混到一起去。
葡萄的离地高度和狐狸身高差距是导致狐狸吃不到葡萄的直接原因,狐狸的智商情商是吃不吃到葡萄的决定因素。至于葡萄酸不酸,那只有吃过了才知道。
同样,拿破仑有一句话也非常流行,他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30年前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现在发现这话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一样也不全对,不想当元帅的士兵未必不是好士兵,少林寺里武功最高的未必是方丈,也可能是扫地僧。
照拿破仑的思维,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就不是好狐狸。而照我大爷的思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是因为元帅这活儿不是好活儿,赢则白起,输则赵括。
985,211大学就像是葡萄架上顶层的葡萄,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就是想吃葡萄的狐狸,考了多少分就吃哪一层的葡萄。
各省能考进985大学吃到葡萄的概率如下图所示:
可见,这个概率是非常小的,在江苏只有1.4%的考生能吃到985的葡萄,无疑,985和211的葡萄是好吃的,但90%的考生是吃不到顶层葡萄的。
吃到葡萄的狐狸自然是功成名就皆大欢喜,那没有吃到葡萄的狐狸呢?
我大爷说葡萄是酸的,这是用类似阿Q精神的借口来搪塞不能实现自我目标的一种心理安慰,从而达到名正言顺的放弃目标。
说葡萄是酸的,很多高考失利的学生其实是不甘心的,在高考学子中流行这样一句话:高三打基础,高四985。复读,就是一种企图通过重读高三来争取吃到顶层葡萄的方法。
复读的学生以为: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够得到。可是身高1米的狐狸想要吃到离地3米的葡萄,不是仅仅凭着“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和不断地向上跳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的。大概率上很有可能他会跳得越来越低,最后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献身做了肥料,成功的概率依旧非常小。
复读的结果,胜负也可能各半,并不是稳赢的策略,对于很多同学而言只是重新又上赌桌而已。
复读是一种重走回头路的方法,先吃能吃到的葡萄,然后通过名校考研等其他途径来吃到顶层的葡萄,这是朝前走的方法。
选择放弃,复读还是考研的方法,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所处的环境等多种因素来比较决定,但首先要接受吃不到葡萄的现实。现实很骨感,理想很丰满。在得不到和已失去之间,我们要能正确的对待当下。坚定和顽固有时候只是一件事的两面,刘慈欣利用上班时间写出来了《三体》,唐尚珺复读12次只为圆梦,还有很多人在现实与理想之中苦苦挣扎。
今年高考时候,我和一位家长在学校门口聊天,他是苏北的,苏北经常出状元,他们那里有一年出了一位考进北大的省状元,进了北大之后生活竟然不能自理,在一群高智商高情商的同龄人中无法生存,只能退学。前两年在我们这儿还发生过一起弑母案,一所优秀高中的全年级前五的男生因为手机和母亲发生口角把母亲给杀了。还有北大弑母案的主犯吴谢宇......所以,别人让我们看到的风光并不是事情的全部,只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我们看见天鹅在水面上优雅的游弋,却看不见它的脚在水下拼命的划水。
传统文化把社会生态比喻成江湖,江湖里有鱼虾龟鳖,有龙蛟蟹鳄。所有的水族都想成为蛟龙,那谁还愿意作鱼虾呢?高考都争着上名校,那谁来上普通大学呢?大学生都争着去考公务员,那谁来当群众呢?
红尘本就是一个修行场,每一个人都在贫穷中追求富裕,在苦难中追求幸福,在残缺中追求圆满,在黑暗中追求光明,在挫折中追求成功。
《时间之书》的序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无论何种选择,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人生是在不断的试错中前进的,言行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尽人事安天命,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努力未必能成功,成功一定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