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个15级的师弟托我们班上一个同学找我看看他写的一篇征文,为什么找我看文章,因为受人之托的那位同学觉得我文笔还不错,就让我点评点评了。
确实还是有蛮多人说我文笔好的,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我要自夸了,但实际上我并不是这样想的,而且也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因为确实,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恰好站在了反面,没怎么写好过作文。
其实想起写作这件事,心里滋味儿有点怪,既有甜的感觉,也有苦涩的味道。记得最开始上小学的时候,最让我头疼的作业就是写作文了,真是不会写,每次布置作文或者日记下来,都是要爸爸妈妈教我写,或者直接让他们念,我自己听写了。那时候感觉写作文是件很枯燥的事,有什么就写什么,想不出来就只能挤牙膏了。我就在想,这些东西有什么好写的,这么磨人,又耗时间。但也不是一直这么糟,大概是在三年级的时候,我在写作方面仿佛一夜间“茅塞顿开”了,因为我发掘了一个对写作文很重要的因素,那便是“形容”,无论是人、物,还是动作,都给它加上各种修饰的辞藻去形容它,这样会让描述更加丰满,文章也会更长。
我以为我掌握的写好作文的法宝,于是在之后的几年里将其发扬光大,越来越多的形容堆砌起来,把文章撑得很庞大,似乎也挺有效果,平时写作文得分还挺高的,以至于让我觉得,写作一定是我的一大特长。抱着这种想法进入了高中,原以为还能延续先前的辉煌,但试了很多次才发现,自己所写的文章根本就算不上佳作,而那些自诩为“法宝”的技巧也只不过是我自以为是杜撰出来的东西。因为高中的平台跟过去完全不一样,大家都是优等生才能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以前在一群次优生里可以炫耀的东西,拿到这里简直不值一提,于是我才知道是一个人视野的狭窄局限了他对自己的认知,我需要将世界的边界扩展到更远的地方。
高中的写作经历确是让我有种痛彻心扉的感觉,因为在这三年中,我写的作文从没拿过优等,按照60分满分的成绩来看,48分及以上才可以算优秀,而我最高的一次也只有47分,至于低的就连三十多分也是打过的。其实也反思过自己为什么进了高中,作文就写得这么差了呢?或许并不是突然变得不会写了,而是一直维持着这种懵懂无知的状态,只不过以前有一个安顺的环境足以让这种状态维系,当我脱离过去的环境,真实的一切便又重现了。然而,无知的心态却耽误了我自身本应该有的积累,年纪小的时候读书太少,当时不会觉得有多大的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便会越发觉得自己内心缺了什么。也许那是一种修为,它使人在昼夜重复的生活中不至于沦为只会不停运转的机器,它让人保持一种向上的生活姿态,让人学会去发现生命里的精粹,让人在前行的路上能有自己的判断,去找寻自己所珍视的价值。
所以说,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多读书,最好还能多写作。读书的意义不言而喻了,而写作,我想并不是为了去迎合读者而遣词造句,我不是作家,我也无意成为知名写手,我不想用文字讨好别人;我想,每写一篇文章其实都是和自己的一次促膝长谈,关上门,面对自己,道一道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写作就是一面镜子,平时我们走在外面、与人交往不会太多太深入地审视自己的问题,而当我们面对一张白纸,写下那或长或短,或洋洋洒洒或几度哽咽的句段时,才会发现,原来真实的自己是这样的。写作最需要的并不是形容、描绘、谋篇布局的能力,而是一个人深深的思考,想到至深才能掘到一点点真正可贵的领悟,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比以往更喜欢写作,而丝毫不会顾及自己过去在写作上多么无知的想法和多么尴尬的经历。
于是可以回到问题的发端,我个人文笔好坏与否,这个是非问题其实并不重要,可以任别人如何评价,我并不在意。因为我写的文字最终都是写给自己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对自己的一次审视与洗礼,若干年后回首往事,我会看到自己的思想,以及它在蜕变路上留下的点点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