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
最初为五行数命回归之年,即60年一本命年,目前主要是十二年一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在汉族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写照。故汉族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
本命年有传统的社会刻板印象,即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刻板固守看法。在每一个本命年出现的年份里,或多或少都有些许担心。但从科学的意义上来说,本命年所谓的不详或坎坷,都有科学的解释。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层面来对”本命年“进行解释,从而树立更全面认识事物的方法,避免被固有文化所裹挟。
关键字:选择性偏差、社会刻板印象、记忆重构、自我实现预言、生理发育周期、压倒性的单一个例、群体心理缺陷、
一、选择性偏差
(1)选择性偏差
选择性偏差最为熟知的就是飞机弹孔的案例。
在一些情境下,虚假相关很容易出现。这也正是选择性偏差非常容易出现的原因。“选择性偏差”这个术语指的是特定主体和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不同的生理、行为、心理特点的人们选择不同类型的环境时,就有可能出现选择性偏差。选择性偏差造成环境特征和行为—生物特征之间的虚假相关。
提防选择性偏差的发生,当事物之间只有相关关系时,应避免因果推论。不可否认,复杂的相关数据里确实存在着有限的因果关系。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相关的证据有助于证明假设的聚合效度。然而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消费者来说,宁可站在怀疑的角度,也不要被那些错误地暗示了因果关系的相关所蒙蔽。
当两个变量之间仅仅存在相关,并不能保证一个变量的变化就会导致另一个的变化,也就是说,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在第三变量的问题里,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直接因果路径,因为”相关“的产生可能是由于这两个变量或许都与未被测量的第三变量有关。事实上,如果潜在的第三变量也经过了测量,就可以用”相关“统计,如”偏相关“来评估第三变量是否决定了这种关系。让相关统计的解释变得困难的另一原因,就是方向性问题。实际上,如果两个变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方向是不能根据”相关“来判断的。
二、“鲜活性”
(1)鲜活性效应
安慰剂效应的存在,宣告了”见证叙述“(个人见证作为个例对旁人的影响)作为证据是无效的。这么做尽管很痛快,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还存在着另一个障碍,它阻碍人们理解这一问题。社会和认知心理学家已经研究了人类记忆和决策中的所谓“鲜活性效应”。
当面临问题解决或决策情境的时候,人们会从记忆中提取与当前情境有关的信息。因此,人们倾向于利用更容易获得的、能够用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的信息。对可获得性造成强烈影响的一个因素,就是信息的鲜活性。
问题在于,再没有比发自内心的个人见证更鲜活、更吸引人注目的人了。这都是一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是真实的事。个人见证的鲜活性常常令其他一些更可靠的信息黯然失色。
购物时,我们在不同的品牌前权衡了半天,但却由于某个朋友或某则广告对于另一产品的推荐,而在最后一刻放弃了自己的选择。
买车同样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鲜活性随时影响着我们的决策。
在媒体的帮衬下,鲜活性误导个人判断的情况在其他领域里也同样广泛存在。
一项研究调查了父母最担心他们孩子遭遇哪种风险。结果显示,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遭到绑架,而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是1/700 000。相形之下,父母则不太担心还在在车祸中身亡的危险,然而这种可能性比遭绑架还要高出100倍。显然,对绑架的担心大部分是媒体渲染的结果。
(2)单一个例的压倒性影响
人们都有这样一种倾向:即使能够获得更为精确的信息,人们的判断也常受到某个突出例子的影响,对此心理学家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证明鲜活性问题是多么具有欺骗性,以及它是怎么样影响实际的消费者行为的。
例:
美国对越战中的伤亡人数,最初只报道死亡人数。而公众似乎也对这种报道习以为常了。然而,某杂志非常具体地报到了在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一周内逝去的大约250个鲜活的生命的照片。结果,此举导致了大规模、针对性这场代价巨大的战争的抗议声浪。
我们应该克服这种不相信数字、必须亲眼目睹才去相信的倾向。
绝大多数影响我们社会的复杂因素都只有靠数字才能捕捉。只有当大众学会像重视图像资料一样重视以数字形式表达的抽象材料时,公众自己的立场才不会像屏幕上闪过的最新图像那样变化无常。
公众对数字,会觉得过于抽象。双方都知道很多人在看过这些照片后,都会重新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并开始真正在意战争的代价。
总之,过于依赖见证证据的问题一直存在。
此类证据的鲜活性常常掩盖了更加可靠的信息,并且混淆视听。心理学家担心的是,仅仅指出依赖见证证据的逻辑谬误,并不足以让人们从一个更深的层次理解这类数据的缺陷。
(3)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手相学和占星术的基础。
图6 星座效应对生活的影响
巴纳姆效应还可以证明见证有那么容易,以及为何见证毫无价值。他不断地证实,形成有利于虚假主张的见证是那么容易。正是这个原因,用见证来支持自己提出的特定理论是毫无意义的。
检验一个主张时,只有来自于有控制的观察中的证据,才是足够充分的。
个案研究和证据不能用于建立因果性结论,鲜活的例子在人们的判断中被赋予了过高的权重,伪科学的代价巨大。
(4)总结
由于见证叙述可以为任何主张提供唾手可得的支持,以及自身所具备的冲击力,见证打开了通往伪科学的大门。对心理学信息的消费者来说,对它们保持警惕应当的头等大事。
尽管见证证据在检验理论的时候是无用的,但心理学研究指出,由于鲜活性效应,这类证据经常被人们过分地倚重:对于更为生动、并因此在记忆中提取更易提取的证据,人们会赋予其更高的权重。对大多数人来说,见证证据就是一种格外生动和鲜活的信息。
因此,人们在验证某一心理学主张的合理性时,会过度依赖此类证据。事实上,理论主张是否合理,是不能用见证叙述和个案研究的证据来判定的。
三、记忆的再塑造(重构性记忆)
人们往往以为自己的记忆是对过去事件的如实表征。
具体而言,人们可能会信任生动的回忆,因为它们看来是如此确而具体,但一项经历数年的研究清晰地表明:随着新事件的发生,即便貌似生动形象的记忆,人们也会对其进行篡改和更新。所以,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往往混杂着过去真实发生了和最近才知悉的信息。
心理学家用重构性记忆(reconstructive memory)这一术语来描述随着新信息的获得,人们会不断修订和改写记忆。
(1)重构性记忆影响着亲密关系。
例:
在亲密关系中,伴侣当前的感情状况会影响双方对共同往事的记忆。如果当前幸福,人们倾向于忘记过去的不愉快;但如果伴侣感到痛苦,亲密关系在走下坡路,人们会低估过去曾经的幸福和情意。记忆的这种策略有助于人们适应环境,但常使人觉得自己的亲密关系一直比实际状况更稳定、更可靠——这会让人滋生有害的过度自信。
错误记忆好的一面是,伴侣能对未来保持乐观。任何时间点,满意的爱人都还可能记得过去曾经发生过一些问题,但这些最近都得到了改善,所以他们现在比过去更幸福。这一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纵向追踪这些幸福的配偶。即使他们彼此的满意程度日渐削弱而不是增加,他们仍会再三告诉你这一点。
四、并无数据显示本命年的坎坷指数会增大
五、墨菲定律 / 自我实现的预言(期望)
墨菲定律指出: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自我实现的预言
墨菲定理并不是一种强调人为错误的概率性定理,而是阐述了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性。
而担心的事情会发生,是我们倾向于把关注力集中到负面信息上,导致情绪上过于关心,身体机能所呈现出来的紧绷、焦虑状态更容易导致事件往所不期望的方向发展。
六、生理发育周期的影响
刘心武****《迈过"本命年"的坎坷》
事实上,那些认为"诸事不顺"的人往往是由于心理作用。人生总有一些波折,如果恰逢有大的波折出现在本命年,那么,不信的人根本就不会将二者关联起来,而相信之人则会巩固他们的迷信,并且根据选择性偏差心理,加以放大。
众所周知,遭遇困难时,心态最关键,所以不信之人往往能以平常心安然度过,反而是迷信的人,心理和行为上都战战兢兢,本来能够轻易度过的"坎儿",可能让他"如履薄冰"了一整年。
刘心武先生写过一篇题为《迈过"本命年"的坎坷》的文章,他也认为本命年可能是个"坎儿",但这并非是一些神秘莫测的原因造成的,而是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看的。
十二岁
一个人心理上的坎儿,要么表现为早熟,失去应有的童真,导致行为上的越轨;要么心性从此滞留不进,总害怕进入"大人的社会"。
二十四
心理上的坎儿可能趋于两个极端,一是成为"愤青",对社会、对长辈,尤其是对固有的传统、规范,打心窝里喷溢出反叛的激情,追求颠覆性、破坏性的快感; 一是成为"懦青",自卑、懦弱,形不成任何主见,特别地害怕长辈、领导、权威、强人,总是自觉形秽而又找不到提升自己的途径。
三十六岁 四十八岁
这两个本命年中,人心里的坎儿一般也有两种:一是自我肯定过头,觉得功成名就,前途似锦,欲望膨胀到如即将崩裂的气球而不自知;一是自我否定过头,觉得老大不小仍成不了气候,前景暗淡,对自己万念俱灰。
六十岁
一个人心理上的坎儿又转化为,要么觉得难以适应新事物,沉溺于怀旧,要么愤世嫉俗,要么心灰意懒,这些心理危机又转化为生理上的疑神疑鬼,总觉得自己"不行了",仿佛人生的幕布也将就此落下。
想平安度过这几个心理危险期,就不能仅靠"本命红"了。刘心武先生给出了两个解决办法: 一是需要周围人的帮助和扶持,二是要学会自我调节。这种对于本命年与时俱进的理解,也颇有些道理。
七、总结
社会刻板印象
我们生长于传统的社会观念中,长辈及身边实例的传播容易在我们心中种下对本命年的负面印象。加之个人并未对观念进行调整,在所谓的”本命年“中,受到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销。是的,是营销。社会文化营销,容易对我们进行影响和心理暗示。
图10 大众的群体性效应
破除伪科学的方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需要我们有辨别真伪的能力。
通过搜索引擎、知乎等公众舆论平台,可以更全面的看待社会大众对这些伪科学概念的观点,从而跳离自己所知的狭小认知维度,更全面整体的看待事物。
学校教育中的分裂性学科,导致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形成各种分裂却不均衡的判断。在庞杂的社会化中,容易迷失自己独立而全面的思考。我们大多都能选择独立,但是唯独建立全面系统的深度思考方式是我们所需要去解决的。
在整个漫长人类历史中,诸多具有普遍性的思维缺陷和心理缺陷存在于人类整体中,而我们深陷其中且不自知。破除群体性的社会刻板,需要我们建立思维体系。而面对每一个不确定的事件,我们需要有一个正面和多维看待事物的发展眼光。
祝君安!
参考书目
1、《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世界的批判性思维》(第9版)
2、《亲密关系》(第6版)
3、百度百科:本命年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Q6sA8G7EcL-Afls9kqFwrDbQWpWIICSSpEPUTAReqEiI4dpa88FjEzivMKaPz7jFAph9ng-NhYBmCN95bhRF_I_Pmuhc8JLXVR1dYxCq7IPV02zb04PhPgd31-4Zov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