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作为我们读书群特别赠予的礼物,让我从收到书本的那刻起就格外珍视,还特别在扉页上注写了此份礼物的由来与收到的日期,非常感谢为我推介这本书的群友自由如风,其实读书从开始之前,选书的环节就比读书更为重要,我要很得瑟地说我非常幸运地收获了很好的“读书伙伴”。在完成《旅行与读书》的阅读之旅后,自己跟随詹宏志先生仿佛完成了此生向往历经的大多旅程,他就这样把读书与旅行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了一起,读书与旅行可是我最向往与喜爱的事情啊!
作为一个我心目中“读书何止万卷”的偶像,总能在旅行之中旁征博引茫茫书海中自己情有独钟的文字,而且这些文字总能适时贴切地与当下的情境融为一体,这样的詹宏志先生也让我不止一次回忆起今年5月份与爸爸一起到访诚品书店时的情景,那里对我莫名的吸引不仅因为其中陈列的书籍是我情有独钟的“最美繁体”,还有那里每一个认真挑选书籍或在暖色木质地板上席地而坐沉浸在书中世界的阅读者们,他们是充满朝气的学生,也有沉稳干练的白领,还有与老爸一般和蔼亲切的模样,不同年龄层的人在书店做着同样的事情,真是无与伦比的美好。我想,詹宏志先生“一目十行”的时候大概也是那样专注吧。
其实,我也有通过书籍而预先“演习”的习惯,如果书中的内容足够吸引我的感官,我就会尝试一改往日惧怕搜罗各种机票旅店美食信息的“懒癌”模式,跟随着书中的指引尽可能简单但又慢慢积累到无比复杂地去准备旅行之中那可能或必然需要提前谋划的“硬件指标”,正如梁文道先生为此书所作的序中提到的“把世界看成阅读的借口,于是旅行往往因读书而起,同时又成了读得更多的理由”。通过读书,激起了我们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也想通过实践去验证书中所及世界的真切与否,所以,我也非常喜欢梁文道先生那书呆子式的世界观:通过读书进入世界并不是管中窥豹,相反地,世界之所以完整,唯系于我在读书,书的边界即是世界的边界,万一世界真的还有一些角落仍未被任何现存书籍覆盖,那就意味着我得开始考虑是否应该得写一本书了。
虽然我离“书呆子”境界的距离还渺然看不到尽头,侥幸的是这脚下的文字可以带我开启这段慢慢的长路,就让圣•奥古斯丁说过的那句西洋名谚——“世界是一本书,那些不旅行的人只读过其中一页”引领我在小世界里通过文字来扩展自己认知的边界,在其中体味属于自己的那份欢愉,或许也是我们自己的“小确幸”。不论是made by books还是ruined by books,我们的确通过阅读认识了与自己而言陌生而又新鲜的事物,而阅读也的确如作者所言是一种“替代性”的经验,一旦旅行真正付诸实践,就需要完全抛弃“家乡之壳”,尽力去完成“拥有超过一个人生”的遐想,“旅行计划”与“安全旅行”的概念禁锢了我们对实体世界与抽象世界的参与方式,所以,我们在旅行的时候可能大胆一点,更有机会接近“新世界的大门”。
作者的旅途过程中,可以让每个人看到与自己相似的身影,不论是无力招架的高明商人还是品尝美食后的喜悦,我们在旅途中所经历的某些小细节总是很轻易地成为此次旅途中最独特的回忆,作者在日本的旅行也刷新了我对于日本的印象。在去日本东北部灾区旅行的途中,出于对羽黑山这座“灵山”的向往长途跋涉,在山下附近的店里获得了年轻老板热诚的帮助,并在得知作者是台湾旅行者的身份之后,由衷地对当初日本地震受灾后台湾的捐助之举表示感激,即使他自己并非直接的受灾者,他们不仅谦逊有礼,将他人善举铭记于心也颇让人感动;在作者去京都无意走入一家专做鳗鱼桶饭的小店后,对鳗鱼、酱汁与晶莹光泽米饭的描述已让我“垂涎欲滴”,作者对“匠心”的描述也让我对所谓的“美食”有了新的领悟,为什么一家小店只凭借单一的美食就足以虏获资深美食家的芳心,这类尊重传统、精益求精的美食技艺更显得国宝级师傅的难得——他们常年只做一件事,精致程度着实令人崇敬,倘若每一位烹制美食的师傅都有如此匠心,我们又何愁为寻觅美食而绞尽脑汁呢,不得不钦佩他们十年如一日的专注精神。
我们不可能事事做到完美,但如果能专注于自己喜欢又热爱的事情每天都为了将此事做得更好而不停地努力,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与满足呢?日本享誉全球的欧姆龙与sony,还有大家啧啧称赞的饮食与保健文化,又何尝不是一种长久专注之下所结出的累累硕果,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更深层次的传承与专一。
我知道,这不是一本有参考用处的旅行书,我不能照抄其中的路线去旅行,幸好,那通过读书去体验另一种人生的心境我试图全番摹临,可能无法如詹先生那样有千帆过尽举胜登临的心境,那就试着从每一次阅读与行走开始,努力通过脚下更多的文字以铺陈此番漫漫长旅的前路。
如果可以,让文字带着我去旅行,带着当初想着不知道是否有一天可以去到这些书中所描述的地方时那年少懵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