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寒假,冠韬同学的书写完成了美丽蜕变。这种蜕变,对一个毕业班的学生而言,它的意义是巨大的,仅此一项会给作文增加好几分,而且是一种人生极佳的历练。这种历练,因为深刻,又可以成为一个极佳的写作素材。在命题作文“另起一行”的写作中,冠韬就是这样做的。
(图一图二是初二是的书写,图三图四是现在的书写)
另起一行
初三(1)班 刘冠韬
笔从我早已僵硬的手中滑落,落在摊开的字帖上,我茫然无措。
翻开我练过的字帖,一本又一本,一面又一面,一行又一行,全是美观而大方的楷书,密密麻麻,群蚁排衙。而一旁的作业本上,我的字却如同占星学家挥就的一个个奇怪的符号,东倒西歪,奇形怪状。我失落也迷茫,不知这究竟是为何。
“试试在字帖的每一行字下面另起一行,不描,而是模仿着自己写。”一个声音从房间的另一头传来。我有些疑惑望向走进房门的父亲。他只是笑笑:“你试试。”
提笔,压笔,“的”字每一笔势顿挫,每一个笔锋我都注意到了。一个“的”字就这样出现在上一个“的”的正下方。五秒前在描红纸上还规规矩矩的字,转眼间却变成一个调皮的孩子,歪歪扭扭地躺在白纸上。这个字“手”不丑,“腿”也不难看,为何凑起来却让人生厌呢?
我疑惑地望向爸爸,他仍笑着:“继续练下去,注意每个字的框架结构。”说完便走出房门忙自己的事去,留下我独自一人练字。
就这样依照着爸爸的指令行事。一捺侧锋,一横中锋,一点回锋……一次次的提笔,落笔间,一边观察,一边模仿。另起一行,我看到了许多我不曾注意的:写“的”字,“勺”字边要比“白”字边起笔高呀;“白”要尽量小一点呀;左右两边要靠近点……
我在另一行越仿越像,愈写愈好。“的”字的框架如篆章一般,一次又一次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似有所悟。一轮圆月早已升上了天幕,柔软的光似在轻轻提醒着,催促着大地上的人们入睡。月光下的我,睡意全无。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每天只十个字,先描一行,然后在空白的位置上另起一行临帖,再起一行,继续练。
字帖上的字起了一行又一行,月儿也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一个月过去了,望着纸上如群蚁排衙般方方正正的字,我欣慰地笑了。此时爸爸话里的深意,我已明白。曾经的我从第一行一直描红到最后一行,脑子里装的全是字的一笔一画,而忽略了字的整体结构。我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了。
描一行,临一行,另起一行,我找到了练字的正确方法,更收获了一种跳出“庐山”窥“面目”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