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算是前段时间小火的一部影片,年前有点空暇,自然要花钱捧场,看完收获颇丰,感觉把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又淬炼了一遍,看事情会更加通透,做事更心无旁骛。
整部电影用百年间四个不同时期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一个道理,就是认清什么是“真实”,以及真实对我们的重要性。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23年的清华,学生吴岭澜文科成绩全部满分,实科(相当于现下的理科)却全部不及格。在当时的世界,实科可以更直接的增强国力,因此也是当时学生的首选,好的学生,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实科。面对榜单,吴岭澜陷入了迷茫,这时老师梅贻琦告诉他,要找到真实,就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1924年,泰戈尔访问清华,演讲的主题是“对自己的真诚”,听完吴岭澜终于彻悟,文科一样通过教书育人拯救中国,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后来他转学文科,成为清华教授,并在国学方面也成就颇高。这里的真实,指的是要认清真实的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擅长什么,以长击短,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才能事半功倍,更容易成功。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昆明,三代五将的世家子弟沈光耀在西南联大求学。在一次昆明航校选拔航校学员的测试中,陈纳德将军说了一段话:“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受到感召,沈光耀参加并通过了测试,但是,家族只期望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享受做人的乐趣,为此母亲特意从广东赶到昆明,宣讲家规,要求他不要从军,出于孝心,沈光耀跪下发誓,绝不弃笔从戎。然而在后来,随着日军侵华战争的不断深入,在后方的沈光耀看到越来越多的战争惨况,终于按捺不住,瞒着家里,毅然决然的加入了空军,并在一次激烈的空战中,在飞机中弹不能返回机场后,驾机撞向日军旗舰,壮烈牺牲。这里的真实,是让我们在遇到重大的事件时,在家规与国难间,在孝心与公义间,在生存与死亡间,这些沉甸甸的,无法回避,需要直面选择的时候,只有拷问自己真实的内心,拿出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回答,当年的峥嵘岁月,也正是有了如许英雄儿女的义无反顾,才有了中华民族的抗争胜利。
第三个故事,是六十年代的北京,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有很多不好表述的话题,就不再赘述,这也算是这部电影里最牵强的一段,略过就好。
最后一个故事,已是现在的北京,清华毕业生张果果从事广告策划工作,在一个重要的奶粉案子中,他忠于顶头上司,坚持了激进的提案,结果失败,并被作为替罪羊从公司离职,随后却从老板的口中得知,他只是直接上司和老板斗争中的牺牲品,一片冰心在玉壶,却落得个雨打芭蕉叶带愁的结局。而另一方面,之前打下的伏笔,用于提案成功后广告推广的四胞胎,却因为提案失败,公司无人负责,家属因为经济困难,不断找他联系,出于同情,他支付了本应公司承担的费用,结果这家人似乎吃死了他,总是去公司找他,说他已经几周没去看孩子了,使他不胜其烦。这一切都反映出现下都市生活的现实问题,我只想做个好人,却总成为牺牲品,我只想做件好事,却发现搭进去整个生活。故事继续发展,在张果果面对所有这些问题,感到烦闷不堪时,父亲告诉他,问自己的本心,去做自己感到快乐和开心的事情。最后,张果果拒绝了老板跟他联手赶走顶头上司的提议,没有再跟老板联系,而四胞胎的亲属,也并不是真的缠着他,是希望亲手把胎毛笔送给他,以表达对他最真挚的感谢。这段故事,着墨最多,从开始直至剧终,因为这是跟我们关联最紧密的,对职业的选择,跟领导的关系,诸如此类,林林总总,都压的我们喘不过气来,在和平年代,没有那么多大是大非的问题,但是鸡皮蒜毛的小事,却一丝丝,一缕缕,织起一张大网,缠的我们束手束脚,动弹不得,如何抉择?其实也很简单,无论爱情,事业,都不要委屈求全,以开心为原则,拷问内心,哪个是自己最想要的,就往哪个方向努力,无须纠结。心意顺,动力足,自然无往不胜。
电影包含了很多内容,限于文笔和见识,就先写这么多吧,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再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