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都是一代豪杰。那么,刘备与曹操有哪些异同呢?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刘备,都是一方霸主,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魏国政权的奠基者,为人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既豁达大度,又心胸狭窄,是一个极富个性的历史人物。而从小说中“拥刘反曹”的历史倾向和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伦理,则更反应了一种民族的集体文化心理。曹操霸气,刘备义气。
曹操,字孟德。一生都在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挟天子以令诸侯。
作为一代霸主,曹操雄才大略、见识不凡。这一方面在与同为奸雄的袁绍外宽内忌、多谋少决的对比中突出尤为鲜明。如曹操入冀州后,有须发皆白的父老数人跪地言袁绍“重敛于民,民皆生怨”,而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被歌颂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深知人是创业之本,“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得人才者得天下,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举。起事之初,他以宗族子弟组成核心力量,后来又多次下“求贤令”,并且“推心以待天下贤士”。
荀彧来投奔,他认为是“吾之子房”;郭嘉来应聘,曹操以为“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荀彧与郭嘉后来果然成为曹操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他思贤若渴,爱才成癖,每得一位英杰之士,他都欣喜异常,如获至宝。曹操见典韦力大无朋,赞曰:“此古之恶来也!”他昵称许褚为“虎痴”,并说“子真樊哙也!”后得谋士贾诩,喜称“真我子房、陈平也!”闻之袁绍谋士许攸夜半投奔,不及穿鞋,跣足出迎, 屈身示敬,而纳“火烧乌巢”之计。为了使贤士为己用,甚至不择手段。当他得知徐庶为刘备军师时,感叹“惜乎贤士归于刘备!”便以徐母为人质,硬是把徐庶弄到手;他多次征聘司马懿而不出,竟派刺客以刺杀相胁迫,司马懿不得不出仕。
曹操对敌方的英杰也非常景慕,必欲得之为己用。他见杨奉部将徐晃威风凛凛,是一虎将,不愿以力拼之,派人将其说降。长坂坡之战,他见赵云单枪匹马,在万敌从中如入无人之境,连杀五十余将,不但不恨,反而赞叹“真虎将也!”下令不许放冷箭,只许捉活的。对于关羽,更是仰其忠义,爱其神武;动之以情,结之以恩;煞费苦心却未能感化关羽,当得之关羽封金挂印,千里寻兄时,他自知难以阻留,便赠金赐袍,亲自送行。关羽一路过关斩将,曹操不仅不恼,反而遍行公文,命诸关放行。对曹操这一义举,裴松之评曰:“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而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
曹操有非凡的领导能力,赤壁之战战败后,曹操为鼓励将士们,讲了这么一段话:“将者如医者。医者,医过的人越多,医术越高明;将者,如果不经历几次败仗,如何能够知道怎么去打胜仗。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百战百胜的将军,只有败而不殆,败而亦勇,并且最终取得胜利的人。我们八十三万大军挥师南下,却败于孙刘五六万军队,为何?我看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最近这些年,我们胜仗打得太多,兵骄将怠,文恬武嬉,轻敌自负,尤其是我,居然连一个小小的苦肉计,都未能识破。致使东吴火攻得手。由此看来,我们是到了该吃一个败仗的时候,失败是个好事,失败能教我们如何成功,失败能够教我们如何取胜,一个人要想成事,就得拿得起放得下,打仗也是如此,要胜得起,也要败得起。”
另一方面,曹操更加敢作敢为。他不换皇帝,利用现成的皇帝号令天下,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自己也说:“若天下没有曹操,不知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种假名借势之举,确实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是他成就霸业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但从道德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欺君罔上”的行为,因之小说一直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生性多疑也是曹操的一大特点,他常恐别人暗中加害于他,所以常对侍从说:“吾好梦中杀人,凡我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曹操昼寝于帐中,翻身时被子掉落于地,一近侍拾被欲盖,曹操突然跃起拔剑杀之,复上床睡。半晌醒来,惊道:“谁人杀我近侍?”其他近侍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众人皆以为曹操果真梦中杀人,唯行军主簿杨修明曹操之意,说:“丞相非在梦中,而是汝等在梦中也。”
曹操信奉的人生原则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生性多疑,好猜忌,且心狠手辣……曹操刺杀董卓未遂,“卓遂令遍行文书,画形图影,捉拿曹操;擒献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曹操逃亡“途径中牟县,为守关将士所获,擒见县令。”县令陈宫义释曹操,与他一同逃亡。行了三日,曹操同陈宫到伯父吕伯奢家投宿,吕伯奢热情留客,骑驴往村西沽酒待客。操与陈宫坐久,听到院内磨刀声与“缚而杀之”的人语声,曹操怀疑主人家要擒拿杀害自己,便于陈宫一起挥剑杀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之后他和陈宫搜至厨房,看见一头缚住待杀的猪,才知道是误杀了人。逃离路上遇到买酒菜归来的伯父吕伯奢,曹操又挥剑将吕伯奢砍死。当陈宫指责曹操的不义行为时,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他的处世哲学,也是他恶德的核心,更是他种种恶行的根源,并且逐渐行成他性格中“奸邪诈伪阴危凶残”的一面。
四字总结,一代枭雄。
刘备,字玄德。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君王。
作为作者极力推崇的仁德爱民、宽厚诚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刘备的人物塑造寄托着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他与关羽、张飞结义时,就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当安喜县尉时,“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治理新野时,“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百姓称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正因如此,刘备成功了,他的成功,也让曹操视其为一生的对手,在《三国志·先王传》这样写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刘备最大的性格优势,在于识人精准。他既能看清一个人的特性、能力,也能把握一个人与自己的感情深度,这是他作为一名杰出领导人的高超之处。他曾准确指出关、张二人的优缺点,说关羽体贴士卒,但在众将面前傲气太足;张飞尊敬有才能的军官,却常酒后鞭挞羞辱普通士卒,而这将是张飞的取祸之道。果然最后张飞因此而被叛军杀害。赵云在公孙瓒手下不甚得志,而刘备与之初次见面,就甚相敬爱,有不舍之心,分别时让赵云“屈身事之,相见有日”,最后赵云成功地成为他的“五虎上将”之一。
刘备不仅有知人之明,而且能较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极限,所以他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聘请大贤辅佐,待之如师。三顾茅庐寻访隐居隆中的“卧龙”诸葛亮,是刘备求贤若渴的最好写照。刘备三顾茅庐可谓心诚、志坚、行实。第一次刘备带了礼物与关羽、张飞齐赴隆中而扑了空。第二次,他不顾张飞的劝阻顶风冒雪再奔隆中,结果又扑了空,刘备不仅毫无怨言,决心反而更大。就在他准备第三次再赴隆中的时候,关羽曾问他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刘备却认为,春秋时齐桓公为看望一个小臣,前后去了五次才得见,何况我们这是要去见一个有大才能的人呢,他还叮嘱张飞去了千万不可失礼。这次诸葛亮终于在家,却在草堂睡觉,刘备就吩咐关、张二人在门外等候,自己则恭恭敬敬地拱手站在草堂台阶下,足足等了几个时辰。也正是因为刘备的坚持不懈,精诚所至,以自己的真挚情谊打动了诸葛亮,才使得夙愿得偿,自此有了经纶济世,能军治国的大才。最重要的一点是,刘备通过三顾茅庐,以实际行动向各个社会阶层作了求贤若渴、敬贤礼士的最佳表示,从而得到了四方有识之士、英雄豪杰的景仰,声誉大振,给创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益处!三顾茅庐,是刘备德成气候的成功关键之举。
坚忍不拔,终成大事。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依靠袁绍时,受到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曹操两次免杀,以礼相待,后趁机逃脱,联吴抗曹。也曾依赖刘表,却被暗地里提防。刘备始终忍辱存身,以图称霸,打不败、拖不垮。
刘表死时托孤于他,并说:“我子无才,恐不能承父业。我死之后,贤弟可自领荆州。”刘备泣拜曰:“备当竭力以辅贤侄,安敢有他意乎?”刘表死后,伊籍劝他以吊表为名就便擒下刘琮,以夺取荆州,诸葛亮也极力劝说,刘备垂泪说:“吾兄临终托孤于我,今吾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刘备不趁人之危,忠厚待人的秉性如此,故刘琮投降后,荆州军民不少归附刘备。当他率军拥数百万民众向樊城撤退时,即使在曹兵将至的危机之时,他也不愿弃民众逃走,这充分显示了他仁厚爱民的性格和秉性。
刘备在受邀入蜀的过程中,他趁驻守葭荫关以拒张鲁之机,严禁军士,广施恩惠。后进军成都时,又立起免死旗,对众将士兵说:“汝川人皆有父母妻子,愿降者充军,不愿降者放回。”他取蜀后,又广施仁政,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东西两川,民安国富,天禾大成。正因为他能以仁结民心,因此人心尽归之。
留人之策也是刘备不得不提的高明之处。刘备最善于做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不可破。通过“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死心塌地:建安五年,曹操攻打袁绍,擒获了关羽,曹操对关羽渴募已久,便以礼相待,关怀备至,封为偏将军,赏赤免宝马,而关羽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还是弃曹奔刘,曹操想挖关公跳槽而未果;“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又使孔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当阳长坂坡,刘备被曹军大军追杀,弃妻丢子仓皇逃命,赵云杀入曹军多个来回,最后救出刘阿斗,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于地上,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此情此景,谁不为之感动?
刘备品德高尚,仁义自居,世人称之;刘备胸怀大志,一生进取,世人仰之;刘备重视人才,知人善用,世人从之;刘备信任下属,用人不疑,世人赞之。刘备在复杂的政治实践中领略到遵循儒家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重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也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其一生霸业。
但是人无完人,刘备依然有致命的性格弱点:生性懦弱,遇事犹豫不决。拜徐州,占荆州,夺西川,刘备的摇摆不定,导致许多将士和百姓的白白死去。虽然刘备很重义气,但也导致他为报关羽、张飞之仇,不顾自己实力盲目讨伐东吴,最终被打败……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笼络人心,这是他性格中远胜于曹操的地方。
曹氏父子占据北方大部,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军事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曹操行事残暴,时常屠城。
刘备行事多于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刘备宽仁;曹操狡诈,刘备忠厚;曹操专权,刘备专情;曹操篡汉,刘备扶汉。
二人皆好结交天下智能之士,理想远大,做事讲究谋略,常能吸取他人建议为己所用,勇谋兼备,赏识忠勇之士,善用人心,故而赢得众人相随,成为一方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