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筠心 图1:网络 图2-3:筠心
到达波恩已经下午三点许,我们把车泊在贝多芬停车场,出来就是贝多芬公园,贝多芬绝对是波恩的名片,到处可见他的名字。最后,连孩子们也知道了,我们将要拜访的是一位音乐巨擘的故居,敬意油然而生。冬日太阳提前下班,时不我待,顾不上浏览街景,只能径直赶往贝多芬故居。可恨的是,波恩的行人交通灯有点问题,等绿灯久,跳红灯快,过马路的后半段非小跑不可。
贝多芬故居坐落在一条不算起眼的小巷,三层高,黄色的一栋小楼,面积不大。我们买了家庭套票,12欧元,孩子们等于是免票。在一楼的第一展厅,大约10平米的小房间,我们领取了导游解说器。工作人员是一位上年纪的老太太,头发花白,穿红衫,戴金丝边眼镜,她笑容可掬,神采奕奕。怕我们不懂使用,再四向我们演示操作方法,喏,像这样,1 play,2 play,3 play……直至我们频频点头,表示已烂熟于心,她才停止示范。真是可爱、认真又尽责的老太太,让人深感她的优质服务没有一丝刻意的成分,完全是发自肺腑地投入。
多亏有导游器的帮助,再来看一张张相片与展品,我们对贝多芬的生平才勉强扫盲。而孩子们居然也听得津津有味,看得聚精会神,更是出乎意料。1770年12月17日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生于波恩,祖父老路德维希是宫廷乐队队长,看来音乐细胞绝对有遗传。小路德维希8岁时,便作为钢琴师在科隆登台首演,父亲约翰为炮制类似莫扎特般的轰动效应,故意将儿子的年龄说小了一岁。1782年,12岁的贝多芬发表第一部音乐作品,他的绝伦天赋,没有辜负父亲望子成龙的苦心。17岁母亲去世,贝多芬开始全面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故居展厅其实已与邻舍打通,只有后半部分才属于贝多芬家,他在此出生。小黄楼的房间都很局促,登上二楼,木地板踩在脚下吱呀作响,与安静的参观气氛有点不太和谐,可以想象当年贝家的经济环境并不佳。贝多芬的人生转折点发生在1792年,22岁的小伙子路德维希前往维也纳学习,师从于约瑟夫•海顿等音乐大师,从此这位音乐奇子如虎添翼,毫无悬念地名震欧洲,但他再也没能回到家乡波恩。临别好友赠言:“通过您不懈的勤奋努力,从海顿之手接过莫扎特的精髓。”贝多芬做到了!而他桀骜的个性,加之耳聋引起的孤独感,使得乐曲表现出来的悲壮与抗争,甚至超过了莫扎特。
三楼展厅有贝多芬的半身塑像,圆脑袋,短脖子,头发耸起,目光犀利,嘴角坚定,胸中似有愤愤不平。边上的展柜有他当年用过的助听器,但效果甚微,28岁贝多芬开始耳聋,48岁起全聋,必须借助“对话簿”与人交流。难以想象一个聋子可以谱写乐章,和音乐家划上等号,这是怎样禀赋与毅力?贝多芬一生未婚,虽然衷情数许,可惜正果难修。贝多芬有一封情书是写给“永生的情人”,但人们搞不清收信人是谁;“月光曲”是谱给爱慕的女伯爵,而“致爱丽丝”据说是献给特蕾瑟。
1827年3月26日57岁的贝多芬在维也纳永远地合上了眼,因为成就辉煌,声名昭著,有两万多人参加他的葬礼。贝多芬生前与死后的面模在三楼展厅皆可见,再过去,到底的阁楼间,贝多芬诞生的小屋,陈列着他的洗礼记录,246年前的墨迹依然清晰可辨。短短两个钟,一楼逛到三楼,我们听完也看完了贝多芬的五十七年。重新回到最初的小房间,老太太热心地对我们说,外边花园贝多芬雕像前还可以继续听,outside, outside ,outside,唯恐我们不明白,又连说了三遍。我们因为脱了外套,禁不住外边的寒冷,只是匆匆一瞥,我趁机拍了几张外景照留念。暮色中的小黄楼藤蔓缠绕,灰黑色的花园地砖,庭院如此狭小,可见天才不问出处!
作者:筠心,喜欢读旧书的70后,从竹影江南到郁金香之国,美篇签约作者。
【同系列文章】
维米尔的爱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