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绘本爱好者,我一直都知道,绘本对于孩子的教育意义,我知道从小读绘本的孩子,语言发展会比同龄孩子快,思维能力也更强,上学以后语文成绩更好,至于美学、哲学方面的影响更是深远。可我一直不知道,前面说的那些意义,其实只是家长希望对孩子造成的影响,绘本其实很单纯,好绘本的标准只是看它能不能成为孩子的知己。
前阵子看到一本童书,名字叫《淘气的拉拉》,拿到这本书我就非常喜欢,因为封面上的孩子实在太可爱的,也因为这本书的印刷用纸实在太讲究了。这本精装绘本,不仅封面是硬纸板覆膜的,就连内页都是双面覆膜的纸,摸起来有些小凹凸,非常舒服。对于一个外观控+细节控来说,这两点已经足够我去喜欢这本书。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我内心里有两个声音在打架。一个说“拉拉太可爱了”,另一个说“拉拉太讨厌了”!我很想给这两个声音定个胜负,却根本无从表达。好像是嗓子里塞了一个熟鸡蛋,想说点什么又说不出来。
于是,我把这本书读给我的女儿听。她3岁半,已经有了一定的绘本阅读经验,能够凭着一个孩子的本能来辨识绘本优劣了。不如把拉拉交给女儿来评判吧!
淘气一:拉拉被玩具飞机撞到了头,很生气,故意把飞机踩坏。主人过来道歉的时候,拉拉还撒谎说飞机自己摔坏的,自己美滋滋地等着看飞机的主人生气。
读完第一页,我的女儿表现出来的是兴奋,甚至嘴角都挂着坏笑。我问她:“拉拉故意把飞机踩坏,这样做对吗?”女儿说:“不对不对,可是拉拉生气了。”我便没再追问,继续读下去。
淘气二:拉拉又被司机随手扔出来的易拉罐撞到了,她决定惩罚一下这个不文明的司机,于是找大哥哥借来强力胶,又收集了很多垃圾,统统粘到了汽车上。
读到这里的时候,女儿显然已经非常兴奋了,她学着司机的样子大叫着“下不来啊,下不来啊!”可是我听到的语气分明应该是拉拉的,带着那种坏坏的幸灾乐祸。
淘气三:两位阿姨聊得热火朝天,挡住了路也不顾。拉拉的强力胶又起作用了,她悄悄地把两位阿姨的篮子黏住了,她们告别的时候才发现,根本分不开了。
这个事件跟司机事件相似,我女儿也一样是在假惺惺地说着:“哎呀呀,怎么分不开了,怎么回事儿?怎么回事儿?”我故意问她:“这是谁弄的?”她充满崇拜的语气对我说:“拉拉呗!”
这时候,其实我已经感觉到这本书的魅力了,它走进了孩子的心里去。
可是后面的故事更精彩,我应该给孩子讲完。
淘气四:拉拉好心把棒棒糖给小翠的猫咪吃,却遭到了嫌弃,这可不是我们的拉拉能忍得了的!她回家翻箱倒柜给猫咪准备了一个礼物,如果胆子不够大,你肯定想不到,是老鼠!想像一下,小翠打开礼品盒的时候,表情会是什么样子!
我女儿其实是个还算乖巧的女孩子,胆子也小,读到小翠和猫咪被老鼠吓到的时候,她也很吃惊,可是只吃惊了那么一瞬间,随后而来的是一个让我崩溃的问题:“妈妈,咱家也有老鼠吧?”我感觉到了她的跃跃欲试。
淘气鬼王国之旅:这么爱捉弄人的淘气拉拉,来到了淘气鬼王国,在这里她会经历什么呢?会不会大展拳脚呢?事实是,这里可没有她发挥的地方,正所谓强中更有强中手,淘气鬼王国的淘气鬼们联手把拉拉吓了一通,吓得直接跑回了家。
淘气鬼王国这一段篇幅比较长,对于一个三岁多的孩子来讲,我认为理解起来有难度,可是读完以后,女儿显然是懂了,她自言自语了一句:“拉拉哭了。”其实拉拉没有哭,她只是害怕了,女儿是把自己代入了故事中了,因为她自己本身很爱哭,她才会认为拉拉哭了。读到这时候,我知道,我的女儿心里住着一个拉拉。
一般的故事,到这里以后会写淘气的拉拉从此“改过自新”,再也不淘气了。我得承认,这是一个正常故事的发展思路,也是家长们喜欢的思路,也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这个故事也没有例外,拉拉确实下定决心不再淘气了,于是她想要好好地跟小朋友们玩。
这一次拉拉没有淘气,淘气的是其他小朋友,他们联手捉弄了拉拉。拉拉的小宇宙又爆发了。此仇不报非拉拉!
你能想象,自己手抓着单杠的时候,地面被洒满了图钉的感受吗?这就是拉拉的杰作!
本书的中文编辑在最后给了家长提示,拉拉的做法很危险,请勿模仿,他们是为了尊重作者原创,没有对故事进行修改。其实我觉得这个提示挺多余的,我们的家长在讲故事的时候,已经无数次教育孩子了吧?家长们一定会把拉拉当作反面教材的。这也是我自己读这本书的时候,想说点什么又说不出来的原因。
我们的内心里无法赞同这种淘气,可是又十分羡慕这种淘气。我们也有过童年,也有过捉弄别人和被人捉弄的经历,现在想起来,嘴角一定是挂着笑的。即便当初是被捉弄的一方,也不会怀有恨意了吧?
已经有连续五个晚上了,我的女儿要求我第一个就读《淘气的拉拉》,可见她有多喜欢这本书。我没有问过她为什么喜欢,以她现在的表达能力还不足以回答我。我猜,是因为拉拉不仅是大人们童年的缩影,更是孩子内心里真实的渴望吧?现在的孩子被父母过多地保护着,也被过多地约束着,其实她们很难有机会去做拉拉做过的事,可是这并不妨碍拉拉成为她们的知己。淘气,不一定是捉弄人,拉拉,也不一定只会做“坏事”。女儿荡秋千摔了下来,哭够了以后我问她:“那你还玩儿吗?”她十分坚定地告诉我:“玩儿!”
这就是拉拉,这就是孩子,她们不会因为一次挫折就放弃本性,也不会因为受到“教训”就改变自我。正是因为这种“没记性”,他们才是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