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都很聪明,这些聪明人总能在别人努力的时候发现捷径,找窍门,循规律等使他们常常用的办法,有的时候他们的办法还真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于是乎 他们经常挂在嘴上的话就是:“选择大于努力。”他们宁可选择在问题面前坐等轻松解决之道也不愿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
在这个崇拜效率和金钱至上的时代,他们劝导别人常用的口头禅就是“只要傻子才会花死功夫”,看到别人努力不达标时就用浅薄的脑子“深思熟虑”做出决定,“一条路走到黑,就不知道回头吗?”
实际上,这些聪明人看到的是成功的选择带来的帮助,看不到的是背后的千锤百炼和为选择努力的厉兵秣马。
斯坦福大学企管研究所创意与创新行销课程教授、社会心理研究专家,被称为“硅谷最有创意的人”和“现代选择学之父”的迈克尔.雷在其畅销书《成功是道选择题》中明确写道:
“许多人获得了财富、荣誉,但内心却越来越痛苦,觉得生活缺乏意义,其根源就是最初的选择出了问题。
那些认为选择比努力重要的人,那是不知道后半句。
迈克尔教授告诉读者: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步步为营,只有足够的人生积累,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
简而言之,有效努力是做出正确选择的基础。
国企里一个毕业于知名高校的年轻人,自认为有能力有学识。毕业三年,同一个单位换了两次岗位。
原因是他觉得一切事情都有捷径可走不必花费太多的努力,自己就可以轻松达到目的。他说这话是有道理的,当别人都在准备职称英语考试,他买一本考试书,把里面的一些出题规律给摸索一番,结果就这样他居然还考过了,让单位里一样考职称英语并复习很长时间的人很不服气。
第一次,他想买房,可家庭经济一般,下面还有一个妹妹要供养,他就去找领导说情,要求去设计部门工作,领导同意了,就调他去设计院工作,可在设计院工作不到半年就不干了,原因是设计工作太辛苦,理论计算数据太多,他吃不了这个苦。
第二次,他向领导提出设计太辛苦,想做具体工作。领导问他想去哪个部门?他说他想去营销部门,领导念在他年轻家里负担重的情况下,法外开恩也同意了。可谁知,营销部门有业绩考核,收入和业绩挂钩,他一个新人自然没有什么业绩和人脉,收入是上不去了,可他不愿意安心下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面对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他又犹豫了,一段时间后,觉得不适合,再次选择离开。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领导可不好说话了,直接把他给开了,在他的离岗申请上写道“辞退,永不录用”。
自古成功秘诀就在于努力,努力不一定能成功,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故事中的年轻人自认为深思熟虑不过是盲从,既没有对新工作亲自调查,也没有深入了解,做这份工作时没有潜心研究,指望用他习惯的方法就可以胜任,其实在他眼里的设计工作无非就是用别人劳动成果自己换上自己的标签和“拿来主义”;以为做营销工作就是每天和客户打打牌,喝点酒等简单的工作,简直愚蠢。
实际上,能提供的,只有不同的道路。只有有效努力了,才能知道哪条路有胜算。
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客观的说,人与人之间确实有先天禀赋的差异,但各种差异的程度并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大,作为同一生物层面的共性远胜于个性,这种共性就决定了人智力水平的差异是有限的。但是后天的努力就不一样了,一个天天好吃懒做的人和一个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的人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知乎上有句名言说:“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我们与其把眼光放在自己和别人的天赋差异上,不如放在自己可以如何努力并通过努力让自己更加优秀,更有才能上,但是对于“努力”这件事,我们也要破除陈旧的观念,即努力不是一味的“使力”这么简单。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这种策略性提醒在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适多方面上,而好的策略是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努力这件事是需要反复认真的审视和思考的,甚至可以说,这样的努力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