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夕。
于是朋友圈、微博,任何地方都举行着各种情人节的庆祝活动。
单身的男女们扒着窗户颤巍巍发声“求轻点虐”。然后这群人自诩、也被称为“单身狗”。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七夕就和“情人节”,画上了等号。
甚至七夕就是情人节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事情。
然后今天的两个微信表情包竞争对手gan起来了……
“你好我是你朋友给你点的孤寡青蛙,现在我要开始叫了,孤寡孤寡孤寡孤寡孤寡孤寡孤寡孤寡孤寡孤寡”
“你好我是你朋友给你点的七夕布谷鸟,现在我要开始叫了,不孤不孤不孤不孤不孤不孤不孤不孤不孤”
在乐呵的时候,我突然想到:
小时候过七夕的时候,奶奶会让我们姐弟在葡萄藤下面许愿,说是织女会听到我们的愿望,让我们心灵手巧。
十二点的时候,悄悄地去葡萄藤下面,还可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呢。(虽然我没听到过)。
我小时候过七夕会和奶奶学者捏棉花、学剪纸,有时候兴趣来了跟着爸爸还学过蹦爆米花。
小时候的七夕和情人所有的关系,就是牛郎织女的夜话。
但是怎么长大了之后,七夕就单纯地只是情人的节日了呢?
我不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我去查了资料。关于七夕,是这么说的。
在古代,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称谓。
女性欢天喜地竞技娱乐的日子,男子也凑个热闹在一旁欣赏,男女定情只是“女儿节”盛会中的副产品。
祭拜织女乞巧祈福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姣姣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
再后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故事融合了乞巧习俗,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习俗。
中国七夕节虽然生成时间比西方情人节早得多,而且一直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但目前在年轻人中,七夕节不如西方情人节受宠。
有民俗专家说,和洋节相比,七夕等传统节日在文化和内涵上更有潜力可挖,如果将浪漫、温馨、娱乐等时尚元素植入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可以更精彩。
于是,现代人打着“复兴传统节日”的旗号,把“七夕节”过成了另一个西方的情人节。
这哪里是在文化和内涵上的深挖。
不过是洋节的复制粘贴罢了。
哪里和复兴传统节日有关。
七夕本是乞巧节。
那么放在现代背景,我祈祷自己能做出我喜欢的、更加美味的饭菜;祈祷自己的工作业务更加熟练自然。
也祈祷在上小学的我儿子,在家长辅导专用的尖刀侠《名校学霸尖刀卷》的帮助下,成绩能够节节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