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这个词太高大上,容易让人敬而远之。
以前的我对各类经典书籍表面上不屑于阅读,其实是我读不懂,读起来想瞌睡。
我的阅读历程并不长,大约是从2015年底才开始喜欢阅读。
才有了一个读书人的样子:每天都会读书,把读书变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书籍相伴,在书籍中聆听作者,感受作者思想,加深自己认知,曾困惑的问题解开了,没意识到的理念懂得了。这是一种很畅快的体验。记得鸡血怡在写作课上分享,阅读和写作的人,一旦开始基本就停不下来,因为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体会到了一场酣畅淋漓。深以为然,就是一个前27年对读书无感的人,在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和充实后,就再也离不开书籍。
开始读书时,对哪个作者感兴趣,就买哪个作者的书;哪个名人推荐什么书,就买什么书。读的书,五花八门,有身心灵的,有理财的,有鸡汤的,有方法论的,多是畅销书。从这些书籍中,也收获了很多,对于阅读空白的我,任何书籍都是高能胶囊啊。因为在任何方面,我基本都是无知。
后来,在看了许多畅销书籍后,我突然发现有些书啰啰嗦嗦,厚厚一本,其实就说了一个问题。对于一个初步汲取了相关知识的阅读者,这些书籍对我的吸引大打折扣。略觉不适,会对阅读的书籍有所质疑。
在如何选择书的问题上,越来越有所考虑。初步接触到相关内容,是在周国平的书上看到的。他说,他不会为别人列书单,但建议多读经典书籍。我不以为然,一方面对阅读哪些经典书籍没有目标无从选择,一方面对经典书籍存在畏难情绪。但归根究底,还是我个人的学习方式存在问题。其实,正确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这样的:周国平是我喜欢的作家,哲学家,我对他已经非常认可。就该好好思考他的建议,然后通过搜索阅读相关选择书籍的文章,锁定经典书籍,尝试购买阅读。这样,我就自己打开了一个阅读经典的世界。可是,由于我对经典书籍的误读和无知,我错过了它们。
再后来,写作课的冯蕊Rita老师推荐了几本书。她说她现在看的都是经典书籍,不再看畅销书。当时,我还诧异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我要不要在书籍选择上做些改变呢。
边读,边困惑着。
我试着阅读了两本她推荐的书《斯通家史札记》和《佛祖在一号线》。阅读感受两个字:吃力。读起来不那么容易理解和吸收,但坚持静心细读,会偶尔读得投入,赞叹作者写得真好,语言精炼灵动,构思别具匠心。
我每天坚持阅读微信公众号《七个作家》的推送文章,死磕老师推荐的经典书籍,大约一个月后,神奇的是我在写作方面有了进步。在语言方面,不再口语白话满天飞,会有意识美化;在构思方面,不再毫无思路地随意写,会有意识组织。对文章,竟然会有一点小小的掌控感,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种体验让我喜出望外。
没想到短暂的阅读经典历程,让我受益匪浅。
阅读经典,或许不会如干货、分享类文章般那样直接有看得见的收获。但它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让你有所熏陶,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生活、人生和世界深入的思考,还有美的体验。这种阅读,是一棵树影响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撼动另一个灵魂。
在阅读经典这条路上,我将坚定地继续下去,并开启每天死磕经典活动,希望你能参与进来,我们一起看见更多、更好的内容。
听从灵魂的召唤,从此刻开始,以学习和成长为使命,不断耕耘,爱上文字,遇见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