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焦虑心理学》

书籍详情

作者 谢文华
出版时间 2019-03

笔记摘录

◆ 1.总是担心小概率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也是人脑特有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人类大脑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形成了一种通过趋利避害来提升自身生存机会的能力。这样的能力让我们在预感到危险来临时可以通过分泌肾上腺等物质来激发潜力,以此来获取足够的力量来争取生存的机会。

小时候,有时父母会为了简单快速地达到某些目的,会半劝说半恐吓地对我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不这样,你就会怎样怎样。”比如“如果你不好好吃饭,以后就会长不高”之类。这样的教育方式就让我们把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与生活中的小事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便容易让我们形成这样的观念:小的行为会引发大的祸端。

(1)了解你所担心事件的发生概率。

(2)把你的焦虑说出来。

当你对一些事情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时,若是一直在心里苦苦思索,不仅不会让焦虑消除,反倒会让你的焦虑更加严重。相反,如果你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倾诉出来,焦虑反倒会减轻很多。

(3)呼吸调节法。

网上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所担心的事情,百分之九十九都不会发生。”我想说的是,很多灾难发生的概率比彩票中大奖的概率还要低;既然你从没指望过买彩票中大奖,又何必总为那些基本不会发生的灾难而焦虑呢?

◆ 2.死神来了?好可怕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基本团体、社会生活的元素,都是建立在对死亡的恐惧上形成的。

(1)强迫疗法。
顾名思义,强迫疗法就是强迫自己去做一些自己想逃避的事情。比如你在逃避交际,那么你就逼迫自己去与陌生人沟通;你逃避工作,那么你就要去工作。

(2)芳香疗法

(3)从哲学的角度去信仰一种宗教。

◆ 3.健康焦虑症,天天担心自己生病

(1)身体不舒服,直接找医生。
为了避免在互联网上接受过多的重症类信息,我们遇到了身体不适,千万不能先去搜索引擎里搜索,而应该直接去找医生。

(2)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

(3)接受科学的健康知识。

怀着敬畏的心去生活,相信科学,健康生活,正确看待疾病,相信你将不再会因担忧健康而焦虑。

◆ 4.“我就是莫名担心”,如何对抗广泛性焦虑

广泛性焦虑症常表现为经常或持续性的、全面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及过度焦虑。这种焦虑与周围任何特定的情境都没有关系,此类患者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总是感到不安、焦虑、紧张,不论身边的人怎么安慰和保证,他们就是控制不住地担心、忧虑。

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低,希望所有事都掌控在自己手中,一旦什么事情无法掌控,就会过度想象,进而产生过度的担忧。

(1)向自己发问。
你可以在忧虑的时候,问自己:“你究竟在担忧什么?”“这样担忧对于解决问题有帮助吗?”“可以做点什么来改善目前的状况?”通过这样的自我发问来使你的过度担忧和过度想象具体化、明确化,进而克服焦虑。

(2)试着安慰自己。

(3)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做好相应的准备。

◆ 5.放大可能的危险只会越来越焦虑

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想象痛苦。

人是唯一会接受心理暗示的动物,而潜意识是无法分辨暗示的真与假的,你不停地用积极的信号暗示自己,你的情绪会变得越来越积极;相反,如果你反复用消极的信号暗示自己,你会因此而越来越消极

我们并不是在为所发生的事情而焦虑忧烦,情绪起伏还是从容淡定,从来都取决于我们对事情、对处境的看法。

◆ 6.倾诉疗法:把你的担忧说出来

我们在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都会产生想要诉说的冲动,但我们又习惯了含蓄,总想依靠自我消化来缓解心中的抑郁与焦虑,这只会增加我们的心理负担,让自己变得更加焦虑,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心理疾病。

心理学上把通过倾诉来缓解焦虑的方法称作“疏泄疗法”,它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其基本原则就是让焦虑者将心中积郁的苦闷或思想矛盾倾诉出来。以此来减轻或消除其心理压力,避免引起精神崩溃,并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所有的不开心都写在纸上。写,虽然比说慢,但也正因为慢,写完之后才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互联网时代,我们渐渐地遗忘了书写的乐趣,其实书写也是一种很好的倾诉方式,有的时候纸比人更可靠。

倾诉也不是多多益善,倾诉也要有个度,过了这个度就是“发牢骚”了。谁都不喜欢发牢骚的人,毕竟我们是在把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对方,谁会愿意一直被别人当成“坏情绪的垃圾桶”呢?就算对方足够耐心地听你倾诉,但别忘了,人的承受能力都有个限度,过了这个限度,对方也只能束手无策了。

◆ 7.让自己忙起来,哪还有时间胡思乱想

“忧愁从来不会在你展开行动时偷袭你,它总会在你头脑空闲时进攻。于是你开始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想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扩大所有细枝末节。在这种时候,你的心像是空转的发动机,终将自我毁灭。”

克服这种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自己忙碌起来,焦虑自然而然地就会消失。心理学上把这种克服焦虑的方式称为“工作疗法”,这种心理疗法的原理就是通过工作活动,排除焦虑者的心理困扰。

◆ 1.20多岁因为年龄焦虑,其实是在别人的标准里迷茫

这些声音的存在就相当于给我们的年龄排下了特定的任务,年龄就成了捆绑我们的工具。自此,我们开始调整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以此在特定的年龄段里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

原来,你的焦虑不是那些“应该”的声音导致的,你的焦虑是因为自己活在了别人的标准里,准确说来,你是活在了公众约定俗成的一个标准里。

大众心理学的不朽之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曾提到:群众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盲目的追随“大众标准”就是一种迷信,正如网上流传的那句话说的:“因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不一定就是对的,不一定对你就是合适的。”

没有谁有权规定我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也没有哪个标准是真正适合所有人的,做自己的主人,跟随内心的脚步,努力过好每一个当下,焦虑自然离你而去。

◆ 2.有一种焦虑叫做三十不立

年近三十的我们不用过度地担心自己会孤独终老、穷苦一生,更没有必要因此而焦虑。我们应该把握住这个时期固有的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与探讨,用实际行动去争取一个更加健康的未来。

◆ 3.越幸福就越害怕会失去

(1)持续经营。

打破这些焦虑的方法只有好好经营,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长期不联系、不经营难免会产生疏远,这样的疏远是导致我们焦虑的主要原因。保持足够的联系,好好经营每一段感情才能确保自己在感情上不焦虑。

(2)开始理财,购买保险产品。

(3)发展自己的爱好。

人都是不知足的,得到的越多、拥有的越多,就越是害怕失去;见过了好的就想拥有更好的,我们不能强迫自己回归以前的清苦,却可以在现有的生活中调整好自己的内心,让自己不再焦虑。

◆ 4.失眠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眠

其次,你要把对第二天的期待统统放到一边。如果你过于期待第二天的某些事情,同样会失眠。

◆ 5.“我总担心孩子以后……”给养育焦虑找个解药

家长之所以会越来越焦虑,就是因为他们对孩子的关注是间歇性的。

(1)记住,孩子处于不停的变化中。
父母们有必要时刻告诫自己:孩子们在成长,他们会向前发展,会有变化,会渐渐成熟,信任这一自然的过程十分重要。对于孩子现在不具备的品质,你现在看到的,不代表以后也会发生。

(2)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赋予歧义。
父母们该提醒自己:孩子们在进步,而不是主观地将其行为做定论。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技能,父母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做出准确的选择,好过一味担忧并纠结他们为什么会做出那么愚蠢的决定,甚至认为他们今后的人生也会如此。

(3)分清事实与推断。
父母们没有权力将自己的思维、观念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而有责任与孩子一同面对他的不足与缺陷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而非父母通过自己的推断、想象等将情况扩大化,甚至引发更加离奇的臆想。

◆ 7.知识焦虑,因为太害怕被淘汰

是个人在这个信息爆炸增长的时代,每天面对海量信息时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筛选、分析、处理、理解的能力,最终只能对信息进行盲目而浅显的吸收。

针对这样的状况,网上的一个观点说的很到位:“那些知识付费所贩卖的知识速成,其实卖的不是某个领域的知识,而是一种‘让你感觉自己很努力’的幻觉。”因此,网上大肆鼓吹知识焦虑的人,他们那样做的根本目的不是帮你解决焦虑,而是借你的知识焦虑来捞一笔钱。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所谓的“知识付费”就像精神毒品,它只能从表层上缓解我们的焦虑,暂时的安逸过后是更为严重的焦虑。

知识其实是最容不得走捷径、投机取巧的,积累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都必须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如果我们在知识焦虑的促使下盲目地跟随“知识付费”的脚步,就会打乱自己的学习节奏,迷失自己的奋斗目标。最终结果是自己的大脑里都是一些浅层次的、不成体系的知识,而自己的钱包也会被种种“焦虑骗局”榨干。

◆ 8.你总是担心错过什么?告别“错失恐惧症”

错失恐惧症”也被称为“局外人困境”,它特指那种总在担心失去或错过什么的焦虑情绪。

一位心理健康专家认为:“错失恐惧在年轻人身上十分常见,因为他们看到同龄人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进而获得了成就感。但别人的成就感对那些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来说,就意味着一些东西正在从他们那里被夺走。”这样说,我们担心的其实是别人得到了而自己没有得到。我们把这种错失理解为了一种“失去”或“被夺走”。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博士说:“受错失恐惧影响的人们,问题在于关注外在而不是内在。当你把注意力转向其他人或是你心目中比你厉害的人身上时,你会失去真正的自我。”

(1)日记追踪法。
在日记中把自己的消极想法写出来,这样做可以帮助你识别那些对你没有帮助的东西。紧接着你需要询问自己这些消极的想法是否是有道理的,然后使用温和的字眼来描述你的感受,并最终用积极的想法来替代这些消极的想法。

(2)关注获得的。
把注意力都放在错过的东西上必将导致患得患失。此时,你不妨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已获得的东西上。

◆ 1.为什么压力越大越想逃避

心理学上有一条著名的“压力曲线”,这条曲线反映的是人承受的压力和人在压力之下产生的动力之间的关系。曲线呈抛物线状,这说明,随着压力的增大,人所产生的动力也会增大,但当压力增大到某个节点时,人的动力就开始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呈现出了递减的趋势。

如果压力过大,我们的抵制就变成了大脑里转瞬即逝的一个念头,随之而来的便是彻底的崩溃,崩溃的反应就是逃避、拖延。

(1)坚持10分钟。
在巨大压力面前,无论我们多么害怕、多么抗拒、多么想要逃避,你都要告诉自己:先坚持10分钟试试。

但仍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我们在坚持了10分钟之后心里仍旧害怕,或者说逃避心理更为严重了。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马上终止,寻求另外的解决方法。

(2)找到可以控制的部分。

◆ 2.觉察对自己的过度期待

一味地强迫自己成为“最优秀”的人,对自己的期待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焦虑。

大多数人在童年时期都会遭遇到父母的过度期待

所谓的“高期望遇阻崩盘”,指的就是在任务执行之前,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极度乐观地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高期望。而任务一旦开始执行,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与预期的目标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这时候我们就会表现出焦虑、拖延,最终整个任务会因此而彻底崩盘。

智力劳动一类的任务则不然,在执行这样的任务之前,如果你的目标或预期过高会导致你的任务迟迟无法展开,即便是勉强进行了,最后也会因没有达到标准而彻底报废。

(1)目标量化。

(2)以阶段式的目标代替总体式的目标。

制订目标是一个技术活。一个错误的,没有指导意义的“虚高”的目标,不仅没有帮助,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 3.为什么风趣乐观的人反而容易抑郁

微笑型抑郁是一种非典型的抑郁表现形式,患有这种症状的人在别人面前表现的很阳光,甚至很风趣富有幽默感,但在笑容和乐观的背后,充满的却是无价值、残缺和深深的绝望感。

◆ 4.压力的最大危害,是你对压力的看法

相关研究表明,相信压力有正面作用的人,比那些单纯认为压力有害的人更少抑郁。他们对生活更满意,工作中也更有活力、更高产,他们的生命更少出现健康问题,他们比一般人活得更加快乐。当我们看到压力的好处时,压力可以转换成有利于我们生活、工作的动力,我们可以与压力共存。

◆ 5.因为害怕失败,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这种预期失败的行为,让我们在事情开始之前就提前陷入了焦虑。在极不乐观的情绪的困扰下,我们难免会主观地把事情的困难程度放大化,把事情失败的后果灾难化。最终,为了避免犯错、避免失败,我们就采取了断绝开始的行为。

我们恐惧的其实并不是失败本身,而是不能一次性地获得成功。

◆ 6.善于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著名心理学家巴普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心理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它不一定有根据,更不一定是正确的,却因为主观上认可了它的存在,所以人们心理上更趋向于接受这个“事实”。

(1)把每一次失败都当作是最后一次。
抛开“祸不单行”的念头,它只会对你造成不良暗示。相反,你应该相信的是“否极泰来”,你要这样暗示自己:“已经是最糟糕的时候了,不会再有比这更倒霉的事发生了!既然最糟糕的事都已经发生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人生已经到了谷底,那么以后就该迎来运势的反弹了!”当你在最不顺利的时候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会增强心中的安全感,也会给自己以信心。

(2)不要总强调负面结果。

(3)用“汽车预热”的方式调整心情。

◆ 7.拒绝自责,让纠结焦虑的内心戏见鬼去吧

现在的人喜欢把复杂的自责心理称作“内耗”,从字面上来理解我们就可猜到自责的心理活动消耗了我们意识里的某些东西。

自责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我们渴望通过自我控制,营造出一个更加完美的形象,或者争取利益最大化。

通常情况下,你会告诉自己这是不好的、不对的。接着你就开始讨厌自己、嫌弃自己。这样一来,你就陷入了自责中。并且“一定要优秀”的心越强,你的自责也就越发强烈。在此基础上你会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来排斥自己,这让你越来越累。做起事来也就越来越力不从心,事情的结果就会变得更差。你又因此更加地排斥自己,进而进入了死循环。
可以说人最大的内耗就是自责。差劲让人痛苦,比起差劲更让人痛苦的是陷入深深的自责。其实很多时候你本不必如此,相信一直都在追求卓越的你已经足够完美了。此时,你需要的是减少自我控制,少一些努力,让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加宽广。

谁都会犯错,谁都有差强人意的时候,何必因为一点不足而跟自己过不去、跟快乐过不去?摆脱自责才能拥抱快乐。

◆ 8.累了就休息,让身体与自己的内心握手言和

从理论上来看,人脑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只要所做的事情是自己感兴趣或有认同感、成就感的,心情会舒畅,大脑也处于兴奋状态,即使是长期加班,不但不易损脑,反而有可能激发更大的脑潜能。但若长期顶着压力被迫加班,尤其在不良情绪下有压力的工作,就会导致体内多种神经递质及内分泌因子异常,最终也会损伤脑部细胞。
可以说人健康的最大克星不是拼命工作,当人们在工作时出现疲倦感、对工作有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后仍旧强迫自己去努力工作,才是人健康的最大克星。这些信息都在提醒我们:不要和自己的身体较劲,不要透支自己的健康,累了就要休息,让自己的身体和内心握手言和。

(1)强迫自己停下来。

(2)扫除疲倦感。

◆ 9.改变你能控制的,放弃你不能控制的

生活中所有大小事务都是自己的责任,可以说是我们自己面对困难的处理方式不当,导致了自身的消极情绪,而不是事情本身。

决定我人生走向的不是外在因素,而是自身的内在因素。

◆ 10.焦虑的时候,就去跑步

跑步可以让人变聪明,而且只需要跑十分钟

如果你觉得生活压力太大,焦虑太多,不妨尝试去跑步吧。

◆ 1.过度追求完美是一种病

用通俗的观点来解释这个现象就是我们都喜欢富有人情味的人,而那些追求完美的人显然在悖离这一点。

承认缺憾、允许不完美的存在才是健康的人格

积极完美主义者不会受到情绪困扰的影响,他们在心理上往往比较健康,情绪也比较稳定;相反的,消极完美主义跟自卑感、焦虑感、抑郁感较高都有关联。

◆ 2.避免陷入自我批判和否定的焦虑之中

习得性无助者因为长期处于挫败感中,他们的思维也逐渐形成一种刻板的思维模式。他们认为自己永远都是失败者,并坚守这样的观点不动摇。这就导致他们在任何行动之前都会对自己的行为持消极态度,因此越来越抑郁、越来越焦虑。

(1)离开固有的生活圈。

(2)尝试不同的工作。

◆ 3.摆脱无意义的负罪感

所谓负罪感指的是一个人,做了他潜意识里认为是错误或不应该做的事情,因此产生的一种自责和内疚。

(1)建立容错机制。

(2)暗示自己“还能挽回”。

(3)重新调整计划。
如果你的错误的确带来了某些不利的影响,为了消除自己的负罪感,也为了及时地挽回损失,我们要根据现有情况重新调整任务的执行计划,这样才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 4.目标颤抖:太专注于目标,反而做不好

失败之后我们总是把失败归咎于“运气”,我们认为自己的失败纯属巧合,却从来没想过,我们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因为别的,恰恰是因为自己对目标太过专注。

心理学上,常把这种因过于专注而导致的失败,用“目标颤抖”理论来解释。所谓的“目标颤抖”指的就是,人在特别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成某个目标时,往往会因为过于专注目标而导致失败。

人的专注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并且是一直在消耗的资源。

最容易出问题的,恰恰是那些我们没有投入足够专注力的方面。因此,我们因太过专注而导致的失败,其实还是在某些方面专注度不够的问题。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不注意盲视”,它指的就是当你完全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时,就会忽略周遭的其他事物,就某种程度来说,这时的你会变得有点呆呆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时有着高度的主观意识,我们总是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自认为”很关键的地方。这样的安排可能与客观事实出现偏差,导致真正的关键所在注意力不足。

(1)留下空余时间。
为了避免注意力分配失当、不均导致的某些细节被忽视,我们可以在执行任务中,留下一部分空余时间,在空余时间内,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之前注意力分配薄弱的方面。

(2)增加注意力的总量。
注意力是一种资源,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提升我们自身注意力资源的拥有量,以此来让我们拥有更多可供支配的注意力。

(3)从外界获取帮助。

◆ 5.突破非黑即白的思维习惯

“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自己不信任自己,全盘否认自己的能力。

(1)学会“求同存异”。

◆ 6.越焦虑,就会越拖延

不管是焦虑导致的拖延,还是因拖延而焦虑,最终的解决方案只能是行动。当不顾一切地去行动时,拖延就在你行动的瞬间被打破了,而你的焦虑也将在行动中逐渐被驱散。

(2)降低期望,调整心态。

想要成就伟业并不需要一开始就雄心勃勃

◆ 7.太用力的人走不远

俞敏洪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曾说道:“人生不是百米冲刺,不能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也不能用马拉松的速度去跑。”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曲线的,过高的动机水平不仅不会使人变得更加高效,还会引起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问题解决的能力。而我们在“竭尽全力”时恰巧就是动机过高的时候。

正确的努力是一种持续性的、平和的努力,而不是过于用力的。努力不应该是某种需要被时常觉知的东西,做事太过用力,会使人的意志力被很快用光。真正的坚持靠的不是激情,而是恰到好处的喜欢和持续性的投入。当坚持不再成为需要被言说的事实,或是需要被排练的步骤时,它就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挂在生活之上的负担。

最美好的奋斗过程永远都不是痛苦的,顺其自然的成功才是最稳妥的成功。

◆ 8.计划越完美反而越焦虑

我们把当前的落魄,归因于生活的无秩序;而又把美好的生活,寄托在秩序化之后的生活。但当我们把秩序化的生活,设定为一个目标时,内心体验到的,恰恰是连锁反应式的焦虑。

所以真正让人焦虑的,不是生活的不规律,而是人们对秩序化后的生活过于执着。这常常会让人对秩序化后的生活,生出一些近乎完美的想象。

我们会为了很多原因对生活的秩序格外执着。当生活失控时我们会愤怒、无奈、自我攻击,这些恰恰都是焦虑的表现。生活本就充满着不确定。当生活出现了失控,我们最应该做的是等待它平息,不再给焦虑火上浇油。

失败了并不代表自己不优秀,这会帮你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不再盲目地迷信制订计划。

正如摩西奶奶所说:“真正的爱自己,不是牺牲掉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打拼什么辉煌的未来。而是在当下,努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和有趣的事情,让自己的内心充盈着喜悦,让现在的每一天,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度过。”

◆ 1.搭讪焦虑,你不过是害怕被拒绝

一旦给自己贴上了“我有搭讪焦虑”这样的标签,在之后的搭讪中,我们就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克服搭讪焦虑上,而不是专注于搭讪本身。

◆ 2.总是害怕见到领导,怎么办

可以说,对领导的恐惧也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当一个人对领导的恐惧导致他产生了回避心理就不正常了。这就是所谓的权威恐惧症。

社会化的人类生活,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不对等,才是我们真正恐惧的东西。

除了以上这些客观原因,我们主观上的自我评价不合理,也是导致权威恐惧症产生的一大主因。

权威恐惧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对领导的过度害怕,将严重阻碍你与领导之间的沟通。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上传下达也因此而受到了影响,这又将影响到你最终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阻碍工作反馈的正常形成与流通。

(1)“扒掉”领导的西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领导的西装革履和身处的办公室,都是其地位的象征。如果我们能“扒掉”领导的西装,或者让他离开办公室,那么他的身份和地位“被降低”。
因此,我们可以由此入手,来克服掉对领导的恐惧心理。如果你有绘画功底,你可以回到家里,尝试性地画一幅领导的漫画,把你的领导画成一个穿着宽松夏装、手摇蒲扇在路边卖西瓜的瓜农。
如果你没有绘画功底,也可以用简单的修图软件,把你的领导“PS”成一个普普通通的清道夫。

(2)增进对领导的了解。

◆ 3.同学聚会,最怕比房比车比工资

解释这个现象需要用到美国管理学家W.G.大内提出的“大内定律”。这条定律主要说的是,我们最关心的是与我们拥有相同社会地位的人对我们有什么看法。因为同等社会地位的人有着相同的经历和基础,彼此之间的可比性更强。社会地位越是平等,就越能看出自己与他们有什么不同。

心理咨询师表示,聚会上互相攀比很容易让人产生自卑和失落感,盲目攀比只会给自己增加压力。对此,我们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另外,我们还应该对一些“人情债”量力而行,不要因为好面子而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同时,还可以利用假期放松一下,让心理压力得到释放。
我们可以通过下列方式来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调节。
(1)尽可能地纵向比较,减少盲目地横向比较。
比较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个体和自己的过去相比较,找到长期的发展变化,以进步的心态鼓励自己,从而建立希望体系,帮助个体树立坚定的信心。
(2)增强自身实力,学会对负性攀比说“NO”。
这里的自身实力既指的是自身的经济实力,也指的是自身的内在修养,通过双面的提高与增强,来构建一个强大的内心,做到在攀比面前不为所动。
聚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应该怎样参加聚会。

◆ 4.如何拯救一个宅人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宅人回避社交的真实心理——宁可孤独也不愿在社交中失望。

低自尊人格的人大都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但他们又对外界的负面反馈极为敏感;为了避免从外界获得更多的负面反馈,他们努力控制自我表达欲望。

社交焦虑症”患者比常人更容易做到专注,他们做事有耐心有计划,不瞻前顾后也不凭一时冲动做事,他们总显得那样规律、严谨、平和。他们比大多数人都更加可靠,也比大多数人都更有才华和创造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天才都比较“孤僻”的原因。

◆ 6.想让别人接纳你,先要接纳自己

不能接纳自己,是你无法走出心理阴影的真正原因。

心理学认为,不接纳自己与较低的自我评价有关。自我评价低的人常常会给自己制订一个理想化的标准,一旦自己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会产生挫败感,进而选择逃避,更有甚者还会产生攻击性。

接纳自己也分两个层次,一个是接受本我,一个是接受自我;本我是多变的,而自我是趋于稳定的。因此,真正的接纳自己,不是在时优时劣、时好时坏的自己中挑选好的一面去接受,而是接纳那个有好有坏的更加稳固的自我。

◆ 7.你失去了线下交流的能力了吗

心理专家表示,虚拟的互联网社交,给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沟通似乎变得轻松了,无须付出就可以有人陪伴;可以迅速建立亲密关系,也可以通过“拉黑”来解除。然而,长期依赖于没有表情、动作、语气的虚拟社交会使人的交际能力退化,最终很可能导致社交障碍,甚至自闭症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可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大学问”,这其中包括了察言观色、聆听言外之意、婉转表达等技巧。这些社交技巧所表达出的信息,无论你是接收还是发出,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实践。而总是沉迷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中的你,显然无法进行这方面的实践。这样一来,你在社交中接收信息和发出信息的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1)提高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有的人虽然看似总在人群之中,但泛泛之交式的社交并不能缓解他们的孤独感。相反,有的人虽然独居、很少见人,但他们仍然在少量的社交中获得了满足

(2)回到线下生活。

◆ 1.你总在羡慕别人的朋友圈吗

不正确的对比会引发我们的焦虑,焦虑又会促使我们去展开一种不够理性的努力,结果我们在努力中“越努力反倒越焦虑”。

生活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辛酸,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我们完全没必要因羡慕别人而焦虑,珍惜自己拥有的你才能幸福。

◆ 2.嫉妒是焦虑的帮凶

任何嫉妒都是发生在同一领域的竞争中的,这也是你只嫉妒你的同事,却从不嫉妒你的领导的原因。非理性的嫉妒产生于同一领域的竞争中,竞争对手破坏了我们的某种优越感。

(2)罗列自己的优势。

◆ 3.再优秀的人内心也会藏着一点小自卑

每个人都需要被肯定、被认可,当我们被认可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一种无助和无力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在这种感觉的支配下,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找不到自我存在感、忽视自我价值。这就是自卑。

对于消极者来说,自卑情结的刺激会导致他们产生以下情绪:隔绝社交,认为自己在社交中没有足够的价值;贬低他人,通过贬低他人的方式获取心理平衡;怨天怨地,把失败的原因都归咎于客观外在;过度敏感,别人说什么都觉得是在说自己不好;寻求关注,以反面忽视得到或拥有关注,另一方面继续索取关注;害怕犯错,害怕被批评、被否定。

因此,自卑情结也是一个中性概念,它给人带来的影响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完全要看个体的把控

◆ 4.你为什么渴望得到别人认同

渴望被认同是人类的本性。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在潜意识里会有寻求他人认可的倾向,这是存在于群居动物基因里的联结属性。因此,渴望被认同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也是不存在的。

一个残酷的真相是,到处寻求别人认可的我们,严重缺乏自我认同的意识和能力。

自由生活在外界肯定中的我们,一点一点地养成了做什么都要邀功,做什么都要向别人乞求肯定的陋习。学习中,取得了好成绩,我们会迫不及待地告知父母,并渴望在父母那里得到实质性的奖赏

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了一个主流、大众的评判标准时。身在其间的我们,不由自主地就会拿这套大众标准来衡量自己,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通过理解世界来理解自己。因此,个体获取社会认同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减少自己的主观不确定性。
但外在的因素毕竟是不可控的,我们不能确保自己总能收到外界的正面的、积极的反馈。如果我们依靠外界的评判来为人处世,很可能会在认同焦虑中,一点一点地迷失自我,分不清真正的是与非、对与错。

相信“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者,未必不为伟人”,凡事敢于坚持自己。

◆ 5.做自己,摆脱身份焦虑

正如王朔所说:“对自己地位非常有把握的人,他无心去矮化或者嫉妒他人。傲慢的背后藏着的是恐惧,由于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才要设法让别人觉得不如自己。”

◆ 6.毁掉你人生的永远是“别人说”

太过在乎别人的看法,会让我们不能接纳自我,我们依靠别人的评判标准来看待自己,在得到别人的赞美与认同时会非常开心,在被别人否定和拒绝时会嫉妒得难过。这种依赖别人评价而建立起的自尊,被称为依赖性自尊。很显然,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自尊。

(1)你自己是最重要的。

此时,我们应该适度地抛弃一些凡事都为别人考虑的意识,让自己变得“自私”一点,把自己的利益和观点放在第一位。做事不再迎合别人,而是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别人没那么重要。

◆ 7.保持心理平衡的秘诀:适当与人比惨

虽然适度的比惨能很好地缓解我们的焦虑情绪,但不得不说,这种心态一旦放任,很可能变成一种病态的心理。比惨的情绪过度泛滥之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盼望在对方身上发生一些灾难,如果对方春风得意我们会愤恨、嫉妒,更有甚者还会因此而心生迫害之心。这都将把我们带上一条偏激、狭隘、见不得人好的不归路。

重塑健康比惨行为的核心点就一条:让自己发自内心地尊重人的根本价值。只有这样做,你才保护了自己的根本认知,不至于因比惨而沦为狭隘偏激之人。

尊重人的根本价值,这是最基本的自爱练习,它远比无底线的比惨更健康。

◆ 8.你可以不必追求“高大上”的人生

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绝大多数人注定要平淡地度过一生,不会有太大的波澜,也难有流芳百世的成就,但每个人都值得拥有幸福。别人因山珍海味而笑和你因小葱拌豆腐而笑并没有实质的区别,别人因富可敌国而笑和你因父母健康、家庭和谐而笑也是一样的。

(1)这是你自己的人生。

(2)这是你自己的奋斗。

◆ 1.月薪十万,仍然身陷“金钱焦虑”

(1)改变对金钱的认知。

(2)认清欲望与需要。

好办法先加购物车几天再看买不买

区别需求和欲望有一个小办法,那就是不急于购物。当我们将消费行为延迟之后,需要的程度是否减少了?如果减少了就意味着它是欲求而不是需要。

区别需求和欲望有一个小办法,那就是不急于购物。当我们将消费行为延迟之后,需要的程度是否减少了?如果减少了就意味着它是欲求而不是需要。

◆ 3.学会妥协,人生就是一场跟岁月的谈判

谈判是双方妥协的艺术,任何单方面的赢都不叫谈判,那是征服,或者说是战争。

,妥协还潜藏着一种坚持,这种坚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坚定的决心——无论怎样,我们都要把事情做成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整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这似乎也很难。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作出足够让步,从改变自己开始,接着我就可以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知道呢,或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可惜我明白得太晚了。

◆ 4.为什么逃离北上广的人,却没逃掉生活的焦虑

其实,现在的年轻人不管是身在“北上广”还是“三四线城市”,他们都会焦虑,可以说这并不是外界环境造成的,而是他们由内而外、自然而然地就陷入了一种焦虑中。
在北上广拼搏的人担心买不起房,拿不到当地户口,少了这两样东西自己的婚姻大事很可能会受到影响,即便是成立了家庭,以后孩子的上学问题也无法解决。在二三线城市工作的人则担心自己没有关系,日后升职会因此受到影响,在同一个岗位上碌碌无为地过一辈子。
在这种错误的认知指导下,我们的人生会陷入一个死胡同,越觉得自己不行,就越不行,到最终会误以为自己是最大的失败者,甚至正当芳华年龄就厌倦了生命,从而选择用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从这个层面来说,焦虑不焦虑完全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在北上广也有一边奋斗一边享受生活的人,在小城市也有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拼搏的人,这些人身上所透露出的气定神闲、豁达乐观正是我们所羡慕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因此,克服焦虑的最好方式不是去哪工作、在哪生活,而是选择并坚持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有些人就像运动员一样,激烈的竞争环境能够激发他们的竞争渴望,他们很享受这种竞技的感觉,那么他们可以去北上广奋斗一番,也可以在小城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当然,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些人,他们本身并不具有强烈的竞争渴望,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比当下的生活更重要了,他们认为,比起外在的物质世界,内在的充盈与愉悦才是更值得他们追寻的。这些人可以在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工作之余看看球赛、养养宠物,带着爱人孩子旅旅游,过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未尝就不能幸福。
每个人的人生都精彩,我们不必用自己的认知去评判其他人的道路。你在哪里找到了你的价值感,哪里就是你的北上广;你在哪里找回了舒适感,哪里就是你的家乡。重点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并坚持下去。

克服焦虑的最好方式不是去哪工作、在哪生活,而是选择并坚持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你在哪里找到了你的价值感,哪里就是你的北上广;你在哪里找回了舒适感,哪里就是你的家乡。重点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并坚持下去。

◆ 5.谁有最大的野心,就有最大的焦虑

野心太大的人,往往起步的时候心就输了。那些野心成就不了你的,热爱和踏实却可以。

◆ 6.职场充电有规划,盲目跟风增不安

如今,很多职场精英都愿意在工作之余给自己充电。工作之余还不忘提升自己自然是件好事,但职场充电也要有方向。如果只是在盲目跟风,提升自己全无规划,职场充电不仅不会让你有显著的提升,还会让你变得越来越焦虑不安。

事实上职场充电也要选择正确的时机,找对正确的方向。不要以为学习就是好事,时机、方向错误的学习对你来说很可能是有害而无益的。

人在职业的某个阶段的确会出现所谓的“停滞”期。比如你总在做着以前做过的事情,重复多于创新;或者很难再在公司有更大的作为……这些情况一旦出现,就说明你需要充电了。

考太多的证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最终收效甚微,当你面对多种专业的证书时反而会更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找什么类型的工作。
也不是所有的报班上课都是职场充电。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革加剧,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各传统领域也不断地细分更多的行业。面对这种情况,职场人充电应该根据自己所在行业而充。只有这样的充电,才真正可以为职场人在以后的职场工作中增加自身价值的砝码。

(1)构建和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在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中有自己的优势,有自己的短板,也有很大一部分空间是值得自己去挖掘的潜能。我们都应该为自己制订一个规划结构图,在此基础上架构出属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明白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并做出长远的规划。
(2)重点培养和挖掘自己的优势。
我们要去重点培养自己在擅长又喜欢的领域里的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展现自己的闪光点,磨练出自己在职场领域里不可取代的地位。
(3)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发觉自己虽然现在不怎么擅长但是很喜欢的技能,利用自己业余零碎的时间加强学习,弥补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空白,提高自身的本领和价值。

◆ 7.焦虑是因为想要的太多

用不到的东西坚决不买,处理掉身边没有用的东西,切断没有用的人际关系,给自己的生活做减法,过一种精简的生活,相信你将不再焦虑。

◆ 8.毫无意义的坚持,会让人陷入迷茫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某方面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努力,我们总是默认“做得不够好是因为还不够努力”。这样的想法很可能让我们开始一种无休止的付出,却从没想过是不是自己的方向错了,一旦方向错了,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的。

原来,有时候放弃比坚持还难!
当你做熟了一件事,做这件事便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所谓“习惯成自然”。这“自然”便是你精神生活的中心,其他都围绕着它开展,为它服务,给它让路。要你突然放弃一种行为,怎么会不产生“伤筋动骨”般的不适与痛苦呢?

有的时候坚持并不是一件好事,选错了方向的坚持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适时选择放弃,才是最睿智的选择。

◆ 9.很忙碌不代表很努力

乔布斯曾说过:“当公司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他们会想着复制最初的成功,大部分人会不知不觉地认为流程可以取得成功。所以他们开始把公司流程制度化,用不了多久,人们会困惑地认为走流程就是工作本身,最终导致公司业绩的下滑。”

(1)给自己一个小考试。

(2)目标实质化。
很多时候我们把完成计划本身当作了努力,是因为计划本身出了问题,比如:每天读多少书、写多少字、加多长时间的班。这样的计划很容易让人流于形式,你不妨把每天读几页书换成每天写多少字的读书笔记,把每天写多少字换成每篇文章发出去后收获的阅读量,把加班的时长换成精确的工资。

目标实质化之后,你再无法欺骗自己。
其实,仅限于表层的忙碌比不努力更加可怕。别再让虚假的忙碌麻痹你、欺骗你,最终耽误你。

◆ 1.恋爱中的焦虑型依恋

这将给亲密关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当他们下意识地用愤怒、焦虑、冷漠、疏离等表面情绪来表达内心对于安全感和被关注的诉求时,伴侣不仅不能很好地领会这些行为后面的真正含义,还被这些带有迷惑性的表面情绪所干扰,只会觉得他们很爱生气,很难哄,阴晴难测。
如果两个人恰巧都是焦虑型依恋人格的时候,情况还可能更糟糕。当一方感到恐惧并展现愤怒、焦虑或者疏离时,也会触发另一方的恐惧并且展现出类似的次生情绪。

缺乏安全感时,你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让一个独立而坚强的自己给对方、也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

◆ 2.控制欲的背后是深深的恐惧

控制欲几乎是人的本能,它用来对付我们内心的恐惧。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与孤独同步生长的就是控制的欲望。

控制欲实质上是一种弱者的心理,是示弱的行为,是控制者为了抚慰自己的焦灼与不安。控制欲强的人大都安全感严重缺失,当他们不能掌控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的环境时,便会感觉到未来对自己而言是不可以预知的,从而会因安全感的缺失而产生焦虑情绪。

通过增强控制来获得安全感的方法最终将导致越控制越不安,越控制也越焦虑。

(1)反思你对周遭人事物拥有的控制力究竟有多大。

(2)发现控制给你带来的困扰。

◆ 3.低自尊的人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来社交

高自尊的人信心十足,既能正面评价自己,也能接纳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拥有这样人格的人在社交中常常表现得自信而从容,处处透露出一种沉稳笃定。而低自尊的人,则对自己时常进行负面评价,不能正确地从他人那里获得足够的接纳和欣赏。因此他们在社交中常常是唯唯诺诺、患得患失的。

形成低自尊的原因有许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生经历中的负面情绪过多,导致自我评价过低;过低评价自己,凡事便要求做到更好;急于得到他人的赞美和欣赏,结果处处掩藏真实的自己;最后的结果就是,自我价值感特别低。

(1)打破负面预期。

(2)提升自我接纳,对抗自责心理。

其实低自尊远没你想得那么可怕,低自尊的你在社交中并不比那些高自尊的人差,只不过是没有安全感罢了。克服了这个困难,你将在社交中表现得比高自尊的人更加优秀。

◆ 5.别让外界的批评成为焦虑的导火线

遭批评时,我们会觉得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我们好不容易构建起来的人人平等的关系就被打破了,我们也会因此而形成自卑感。自卑感如果得不到补偿,则会产生抑郁消极等负面情绪,更有甚者还会产生反社会行为或精神病。

遭批评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至少三天之内不去解释。在这三天之内,强迫自己不去想如何辩解,而去想“如果我真的做错了,那么我的这个‘错误’将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影响?”进而再花时间去考虑“除了对我自己有不良影响之外,对其他人还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影响?”三天(大多数情况下根本用不了三天)的反思会让你迅速发现自己的不当之处。

◆ 6.克服疑心病,建立信任是关键

(1)及时沟通,解除疑惑。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产生猜疑,大都是来源于相互的误解。由此可见,消除猜疑的重点就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一次交流。通过谈心,不仅可以使各自的想法为对方了解,消除误会,而且还避免了因误解而产生的冲突,也许亦能和好如初,或者由普通朋友变成好朋友。

(2)尝试着去信任他人、信任自己。

发现世界的美好,真诚地去对待他人,不要用自己狭隘的心胸揣测任何人。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如想象中的那么恶毒,只要你信任别人,别人一样可以信任你。

◆ 7.人格独立,才有真正的安全感

从纵向上来说,人的观念成长要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

◆ 8.自我安慰和鼓励很重要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认为,每块石头里都藏着一个雕像,雕塑家要做的就是把石头上多余的部分去掉,让这个内藏的雕像显现出来。据此,几位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学上

它源自本我的自爱和对自我的充分肯定,这使我们在担心遇人不淑时,能安抚自己:不怕,有我爱你、珍重你。在担心对方终会厌倦离开时,能安抚自己:不怕,有我接受、保护你。
这份自爱,不是在感情中摆出爱谁谁的架势,也不是时刻预备好被辜负、孤独终老,更不是在感情中完全自给自足、在对方面前坚不可摧。而是在逆境中不断地用积极的信息暗示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让自己的心态逐渐从消极转向健康的积极心态。

◆ 2.为什么每次面对选择都会纠结焦虑

选择其实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少一些两全其美的念头,多一些有得有失的想法,你在选择面前将不那么纠结。

◆ 5.痛苦只因太执着,切忌吊死在一棵树上

确认偏见指的是个体选择性地回忆和搜集经历中的细节,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信念或猜测,而忽略与自己想法相悖的信息。这样的想法虽不是一种故意的自我欺骗,但仍属于自我欺骗。

◆ 6.会犯错、有瑕疵的你,更有魅力

天然的东西大都有瑕疵,但它们却因瑕疵而更显可爱。反倒是那些人工雕琢过度的东西,看似完美无瑕,却一文不值。宝石如此,人也是如此。

他将这种有才能的人所犯的小错误反而会增加其人际吸引力的现象,命名为“犯错误效应”,也被称为“白璧微瑕效应”。

◆ 1.安全感的建立来自能力的不断增强

自己的强大与盛放,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安全感被打破,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未来的不可控。

◆ 2.识不足则多虑,增加你的阅历见识

而下面的这些方法,能帮你与别人经历相同的事件之后,积累下比别人更深的人生阅历。
(1)读历史以及思辨性的书目。
现在,大多数人都只具备一种横向的思维,这种思维能让我们看到事情表象,很难透过现象触摸到事件的本质。因此,我们需要读一些历史类的书目,史书中常常以一种纵深式的眼光来看时代的变迁,读这些书能帮我们建立纵深思维,让我们在看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有知其然的冲动,更有知其所以然的欲望。
思辨性的书目,提升的是我们思维的逻辑性。一个人在思维的逻辑性出现混乱时很容易陷入迷茫、焦虑和不知所措,当思维的逻辑性得到提升时,在遇到困难时可以进行内在的思维推导,进而克服焦虑。

(2)多接触一些平凡人。

◆ 3.尽可能掌握学习方法,让自己高效地学习

下面是一些关于高效学习的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1)学习要有功利性。

我们学习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我们并不是为了“学习”而读书,而是为了解决工作、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而读书。学习只针对解决眼下所面临的问题,所有学习“将来也许有用的知识”的行为,在现在这个人生阶段都会被归入浪费时间。

(2)学习要有仪式感。

只要是涉及方法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更好的方法,调整自己来使自己变得高效。

◆ 4.用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做好一件事,让它成为你的标签

要想走到某个行业的顶端,要经历前期和后期的缓慢上升,以及中期的急速进步。但大多数人都死在了前期的缓慢上升期,这个阶段他们往往容易被长时间付出却收效甚微的成效打败,进而选择放弃。
一些人能在兴趣的激励下进入急剧飙升的第二个阶段,但当他们进入最后一个缓慢增长期时,兴趣已经不再能支撑他们前进。这时候,他们就会选择放弃,最终难以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还是流于平庸。

人的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有限,人们只能记住和注意到在同一领域的人或物中排名最前面的几个。就好比我们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却很少有人知道世界第二高峰是哪一座山峰。
同时,由于人类所共有的刻板印象和关联性思维,人们通常认为在某一方面优秀的人必然在其他方面也会很优秀。比如,人们通常会认为那些事业有成的人有更高的智商,对世事的理解更加超越常人。并且,一旦有人站在了某个领域的顶端,人们就会主动地去发现他身上的优点并予以放大。
此时,行业顶尖的地位就成了这个人的标签,好比我们一说起创业就会想起互联网创业大咖马云、人工智能领导者李彦宏、创业教父柳传志这些名字一般。即便是一些小范围内的顶尖人士,他们身上的标签也足够引以为傲,比如某省零售业龙头,某市餐饮界一哥。这样的标签给他们的直接收益是当人们要选择一项服务或是业务上的合作伙伴时,人们潜意识中的“选择优先级”会更加倾向于去找那些有一个非常鲜明的标签、有一项非常出色的特长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需要耗费多少力气去宣传、去推广自己,自然就会有很多人来主动希望能和你成为朋友,你的异性仰慕者甚至能把你的单身问题也解决了。紧接着就会出现一个“赢者通吃”的现象。现在互联网行业被分为“阿里系”和“腾讯系”就是很好的证明。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这种“赢者通吃”的现象会愈加严重,因为世界范围内信息流的交互速度在互联网上快到不可思议。所以互联网行业的赢者通吃现象是最极端的体现。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你只需在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并且你专注的领域越细分越好。

你要知道自己专注的目的就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水平、能力、口碑、社会影响力。你专注的方向也要向着这些目标努力。

人生并不需要太多的选择,你只要死死抓住一根有可能把你从井底拉出来的绳子,奋力往上爬,就可能见到人生的转机。

◆ 5.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安全感

那么,怎样做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让自己成为不可被替代的那一个呢?
(1)随时保持行业的敏感性。
这是个大变革的时代,年薪百万、年薪40~50万、年薪10万可能并不因为能力,而是因为身在不同行业,不同公司。随时保持对行业的敏感性,让你不至于对本行业的变化而束手无策。比如纸媒的衰落,多少知名媒体人被迫转行,但又有很多普普通通的人借着这个机会,借着自媒体兴起的浪潮完成了人生的蜕变。
(2)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3)时刻注意打照自己个人品牌,经营自己的人脉。

◆ 6.学习实践,让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

正在不断精进的你永远都要记住;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将知识落地形成能力,这样的你才是一个精进的人。

◆ 7.真正决定人生高度的,是下班后的时间

八小时以内求生存,八小时以外求发展。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大概可以分成认知、初步形成、技能完善三个不同的阶段。每天八个小时的工作其实就是在初步形成、技能完善这两个过程上不断重复,不断用功

◆ 8.培养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用好外力、激发内力

那些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都是被逼出来的。

所有的好习惯都是一样的。也许开始的时候你需要被逼执行,但当你内心足够渴望改变,需要这些习惯把生活填满的时候,习惯就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那些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都是被逼出来的,但持续的自我管理还需要内心的渴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24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9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69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7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3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7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0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8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9评论 2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