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几乎每个月都有知识付费的产品被推荐,“得到”、“喜马拉雅”、“三节课”、“插座学院”、“混沌大学”、“在行”……数得出来就有十N个。有了学习的好奇心与紧迫感,这一年我主动入坑了几大知识付费平台上,大大小小的花费差不多到了3000元。这种花费值不值呢,�希望大家看完之后,对于自己选择在线教育有一定的参考性。
第一个坑:罗辑思维的”得到“APP
2017年6月,第一次在“得到”上充了208元,花199元购买了“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开始了知识付费之旅。
说起来,“得到”的收费套路堪比理发店的办卡套路,永远都花不完!购买一个产品不是单独支付,都需要先充值再扣除,所以你的账户里面永远还有一部分钱,看到的时候觉得不花也可惜。
在这么多的课程里选了经济学课,一是看订阅的人数多,好像当时是超过10W了;二是我从小对经济学非常感兴趣,但一直处于无法深入理解的状态。
薛兆丰老师的课,得益于他的声音很好听,有天生的魅力,而有些人一讲你就不想买,估计这是他专栏能突破22万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薛老师是个年轻有才的老师,讲的课也比较生动,举的例子也比较记得住;但是呢,他的课感觉还是得搭配书本学习更能融汇贯通,不然知识一听过都是停留在片刻愉悦记忆中,不再去强化就真的过去了,记不住。
得到上,还想推荐一下吴伯凡老师的”日知录“,吴伯凡老师是我原来单位的才子�大牛。多次听过吴老师风趣幽默的谈话,包括看他的文章,每一次都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评点:
1、适合提升自我认知,建议选择专业知识分子的课程,主要是目前购买量最大的几个。
2、不推荐“每天听本书”这种太捷径式的栏目,好书的精髓还是得自己亲自阅读后分析出来。
第二个坑:馒头商学院
2017年7月至今,我在馒头商学院花的时间应该是最多的,学习的课程也是最多的。为什么呢,比较大的原因是迫于工作竞争的压力,而且他接近免费的课程也是比较多的。
本职工作主要是偏向于市场方面,为了让自己更快的熟悉不同岗位的具体工作,加深对产品与运营职务的理解,所以从这点出发,它确实提供了不少的便利。社群运营主要植根于草根粉丝,我不太喜欢入他们的大群,有点太杂了。不断在地学习过程中,反思对比自己在工作中不足,也是一件好事! �
评点:
1、适合提升互联网的专业技能,偏向于运营和产品;师资大部分是�集中在行业资深大咖。
2、广度有,但是深度还是不太够。有朋友推荐”三节课“、”起点学院“更佳,可以考虑。
第三个坑:李善友的混沌大学
这么多APP里,算是花了大钱1000元买了混沌大学的年课。在混沌学习的不是具体的技能,而是一些成功人士的经验经历或知识分享,提供是思考的方向与方法,通过别人的眼界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主张方法论式教学,也有人诟病比较形而上。学习每个讲师分享的独特视角,借他们的广度帮你看清所不能企及的高度,可能是最大的收获。
”混沌“做的是校友式社群,链接的是创业者或有志于创业的人,每个入学的人都会分到一个班,区域班级之间的人会组织各类活动,有聚会型,分享型,也可借此认识些各行业的朋友。这点觉得它在我所有的知识付费社群里面,做得最有粘性。(当然我现在已经不是一个爱参加这种活动的人了,觉得太耗精力。)
评点:
1、适合拓宽视野,一般讲师都是知名的企业家或专家教授级,与大学式教学更类似。
2、不过每个课程视频都太长了,看着会觉得拖沓且累,遇上表达没有那么吸引人的老师,听着会没有耐心。
其他的还有”喜马拉雅FM”,适合于一些生活类的学习,之前听过红酒品鉴;英语类学习的更多,”英语流利说“、“薄荷阅读”等等;一对一的有”在行“,一般建议有非常紧迫且周边朋友无法或不便帮你解答的疑惑,可以在上面约一下前辈。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入了这么多坑,其实�比较有点负累,有些是没必要花时间与精力。要记住一点,时间和精力是最宝贵的,花在值得的事情上并深耕,很重要!当然这也是一次实验与体验,也是非常好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