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中国眼下的电影环境之与年轻电影创作者,真是恶劣艰险。当年轻人小荷才露尖尖角时,立刻就被沽名钓誉的所谓业内人士和眼疾手快的资本盯上了,恨不得把这块鲜肉生吞活剥了,一番急功近利的吹捧难免会让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有点膨胀,势必导致一系列揠苗助长的操作。(放下你们手中的小算盘扪心自问,真的是为了艺术吗?)创作者面临着比初出茅庐时更复杂的创作环境和无法抗拒的资本裹挟;同时,这样的捧(杀)也埋下了许多“忿忿不平”的隐患。一旦创作者有行差踏错,追名逐利者们赚完热钱转身就走了,留下创作者面临比之前加倍凶猛的舆论风暴。一些前辈再来几句狠之又狠的话,把原来横空出世的“天才”贬得一文不值。年轻人,要有怎样坚毅甚至要有点冷漠的心态面对这排山倒海过山车式的一切呢?也难怪年轻人要“狂妄自大”“目空无人”了,毕竟似乎这样才能稍稍保护一下自我,生存下去。
看到一些有资历、有话语权的前辈对晚辈们嗤之以鼻的态度、一棒子打死的方式,很难相信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信奉孔孟之道的礼仪之国。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一个不剩,前人的经验无法真实有效地传递给后人,新人又急着推翻旧人,文化没有传承,徒留断层。
真的可怕,这样的环境,导致一些年轻人愤世嫉俗,甚至早早结束自己的艺术生涯,又或者导致年轻人投机取巧,圆滑市侩,与创作的初心渐行渐远。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更心平气和地对待一个“天才”、哪怕只是一个灵光一现的“天才”,多一点包容与耐心,多一点有建设性的经验分享,而少一些扒高踩低呢?好的艺术本来就是要历经考验的,并非一蹴而就,当然也不应毁于一旦。
也希望所有创作者保持可贵的冷静、对艺术的热诚以及强大的内心,迷途知返,披荆斩棘,坚持下去。
我觉得,我已经路过很多,路过对人类的爱,路过对物质的迷恋。路过敬仰与畏惧。我已经路过自己,我已是另一个我。
分享一张Lou Reed去世不久前留下的肖像,一张鼓励后人的温和又坚毅的面孔,共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