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蛮人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个永恒的话题。因为重要,所以时常让我们感到焦虑。我们看过太多的套路,学过太多的技巧。可是,我们是否想过,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细节上的技巧。一个命题,越复杂、越重要,持续时间越久,那么方向性的战略就显得越关键。孩子的教育问题,无疑就是这样的大命题,我们需要更宏观的视野看待这个问题。
很不幸,在教育问题上我们大多过于功利,或者说过于注重实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有之,拔苗助长的有之,南辕北辙的有之。这些问题,不是技巧问题,更多的是宏观层面战略问题,而这正是我们所忽视的。
一、方向错误,失去自我
谷歌曾发起过一个问卷调查,主要设计的内容是针对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程度,以及父母对孩子做出的牺牲等等。结果显示,在五十个国家中,中国的父母最关注自己带孩子,做出最大牺牲的也是中国的父母。
这个问卷结果和我们的印象相符合。原因有二:一方面,中国父母很能够吃苦耐劳。另一方面,很多国人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愫。的确,孩子是我们血脉的延续,重视孩子的培养本无可厚非。可是,若将自己未达成的目标,甚至将人生一切美好的期许放在孩子身上,就是目标客体的错误。
在天龙八部中北乔峰南慕容,姑苏慕容氏本是燕国皇室后裔,慕容复从出生便注定了一生的悲剧。因为他父亲慕容博甚至是整个家族定义了他人生的使命,那就是光复大燕国,这是慕容家族男儿逃不过的宿命。
被灭了国的不是慕容复,甚至也不是慕容博,而是他们的先祖,然而皇位却成了慕容家族世代的枷锁,他们终其一生不再有其他追求,不再有其他欢乐。要是慕容博看到,最终慕容复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不知道他是否会后悔。
自己人生的意义,永远不在他人身上,哪怕那个人是你的孩子。我们的人生,永远是属于自己的,将期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只能带来两个结果。一个是忽略自身,带来自我的迷失。另一个是将意义强加于孩子,导致孩子丧失选择的自由。这两者都是致命的,其结果是南辕北辙。
二、目标错误,忽略关系
父母子女一场,什么是第一位的?也许,我们很多人会说,让孩子成才是第一位的。真的是这样的么?
一对农村夫妇,他们几十年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供孩子上了北大。再后来,更是倾其所有,供他留学美国。可是,你们能想象后来发生了怎样的事情么?这个孩子羽翼丰满之后,十二年未回家,联系方式拉黑父母,更是在网上发布长文,批判父母的教育方式对自己的危害。
这位高材生说错了么?他言之凿凿,论证充分,观点尖锐,文中所做的一切批判全中。他的父母和他完全不在一个思想境界上,父母的教育方式落后、野蛮、扼杀天性,完全无力辩驳。可是我就想问,是谁给了高材生这样的机会去批判?是谁给了高材生这样的眼光去俯视父母的境界?是他的父母。
父母子女一场,到底什么是第一位的?难道不该是父母子女关系本身么,难道不该是让子女懂得爱与被爱么!我们说父女关系、母子关系,没有什么比这个关系最为重要,一切的理由都不能以忽略这个关系作为代价,不然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子女成才重要,但第一位的是爱与被爱的能力,是父母子女关系本身。
三、方式错误,越俎代庖
我们说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之快前所未有。科技发展会带来指数级的变化,未来二十年的变化,也许会超过之前一百年的变迁。我们无法预判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最需要教会孩子适应变化的能力,而中国应试教育最欠缺的就是适应变化的能力。
对于孩子,我们不需要灌输。灌输目的性极强,带有功利性的甚至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有极大的弊端。一个是孩子抗拒灌输的形式;另一个是我们自以为对的未必是对的,正如我们无法预判未来的变化一样。
我们需要的是引导,引导孩子进行尝试,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很多时候,家长之于孩子,就比如一个脚手架。当孩子喜欢一朵花而够不着的时候,我们给他一个支撑,而不是把花摘给他。
没有引导和启发,没有学会适应变化的能力,一味的灌输只能是拔苗助长。
最后,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不仅需要细节性的技巧,更需要宏观的视野,因为战略性错误是更危险的。我们不能因为孩子而丧失自我,不能注重成才而忽略关系,不能注重实效而越俎代庖。这是我们要避免的三个战略层面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