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是个道士,民间的兼职道士。一次聊天中说道,道士都很小气的,只管自己修行。很多杀命拳头(核心技术)是不肯拿出来的。就是升天的鸡犬也是他们自己家的鸡犬。
道教的祖宗是老子,虽然两者也有很大差别,但小气程度却差不多。老子闻道之后,不知从那里弄了头牛,骑着想出涵谷关西去,估计是想隐居修长生去了。还是涵谷关的守关警长关尹,以不准出关为要挟,强行要求老子留下文字学说,于是我们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治大国若烹小鲜。国家大了,就最好不去管它,如同煮鱼,少翻动。当然这还不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是: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然后,老子出涵谷关西去,没带上我们,也不再管我们了。
然而儒教就不同了,他们以为民请命、治理国家为已任。孔子要治国平天下,儒家亚圣孟子称之为浩然正气。
奉老子为祖宗的道教的LOGO是儒家经典《易经》里的八卦。其实儒道两家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知是相同的,老子还做过孔子的先生。讲的都是变易,说的都是物极必反。
但对世界相同的认知为什么会产生两种很是相左的治世态度,以及衍变出的两种很是相左的处世之道(逍遥自在与克已成仁)?孰是孰非,谁对谁错?
然而很诡异的事是:当社会发展到明清两朝时,孔子的平天下与老子的小国寡民在中国大陆同时得实现。一边是中央高度集权的泱泱大国,一边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一个个不大的自然村落过着极少与外界交流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不如让我们来看看孔老夫子的经典《论语》,用解剖麻雀的办法,试着以《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的16章来看看孔老夫子的《论语》说了些什么,孔老夫子他老人家想干什么?
说明:在简书看了不少解说《论语》的文章,很是受益,又有一叫弘丹的作者发起一个21天学《论语》活动,虽不能参与其中,也试着写些文字响应一二,想从一个不太大众的角度试着来理解《论语》,理解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