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读研究生期间,曾在一家大型企业总经办做兼职的助理,帮忙整理材料什么的,因为工作态度比较谦逊,做事也比较利索,和部门里的同事们关系相处得还不错。有一天,一位女上司突然问我:你怎么看待“做家庭主妇”这个事情?
说实话,这真是个令人羞涩的问题,人家那会儿还小呀。
其实我当时的态度是,家庭主妇有什么好当的,没收入,没地位,但是我还是嗫嚅着说:这个问题……要看各人的想法不同……
没等我明确回答,女上司自言自语说,我觉得挺好的,如果有条件还是可以考虑的。于是我默默把自己的想法吞进了肚子,继续复印手上的资料。
彼时的女上司,在别人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手下带着一个团队,经常能接到很多的项目,项目期间,她和团队的成员经常聚集在公司的落地玻璃会议室里,或者是对着投影中的PPT热烈地讨论,或者是各自低头噼里啪啦地对着电脑打字,时不时整理出一叠一叠的材料,而我的工作就是跑出去给他们买星巴克的咖啡,或者是点外卖,还有复印材料。实习一年,只看到一次她和我同时下班,开着白色的奔驰从车库里出来,慢慢地拐进车流里。听说她已经结婚了,但是没有见过她先生,也没有听她提过家庭的琐事。多年后看到刘涛主演的《欢乐颂》,觉得这位女上司,和剧中的安迪形象非常像,在我的眼里,那就是成功的一种类型。
女上司提出问题的原因,是一直以来存有的回归家庭的念头,还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突然产生的去意?她口中的“有条件”,是什么样的条件,竟然是她也不具备的呢?当时没敢问,现在也没机会问了。
后来,我因为一年实习期满,回到校园,继续我的论文,毕业、找工作,一切变化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也就是在繁琐的工作、生活当中,感受到了来自成人世界的压力,让我进一步理解了女上司的想法。
02
时隔六年,我突然想,如果有机会,希望能重新回答当年女上司提出的这个问题。
在我的亲戚中,有两位姐姐的经历,让我感触颇多。一位是表姐,表姐学历不高,结婚的时候很早,经人介绍嫁入一个小康家庭,公公婆婆的职业是教师和医生,丈夫是局里的职工,收入稳定。
婚后,表姐辞了工作,成为一名标准的家庭主妇。据她说,生活真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件大事,但也都不是小事。别人都觉得家庭主妇不用工作,非常舒适,但其实不工作的人,比工作的人更忙。早晨起来做完了早餐,老公小孩吃完,送完孩子上班后,还要紧跟着到菜市场买菜,准备午饭;回到家里洗洗刷刷,收拾完后开始做午饭,又要到学校接孩子等着老公一起吃午饭。等到下午,需要将上午的步骤再重复一遍,一直到晚上十点将孩子从补习班接回来,一天才算消停。
在我印象中,表姐没有什么消遣,也不像婚前那样爱好打扮自己,连我给她买的护肤套装,都是半年不拆封的节奏。每天不重样的三餐,小孩三个来回的接送,构成了表姐15年的婚姻生活主体部分。
15年后,表姐离婚了。离婚后的表姐带着小孩,经营着一家小店,小店刚开业收入不高,但加上前夫定期给的抚养费差不多够用了。她笑着说,再也不用伸手问人要钱,接受前夫时不时“前几天不是才发的工资吗,怎么又没有了”的盘问了。
另一位是堂姐。堂姐学历也不高,老早在省会打拼,做一点承包装修的生意,接着发展的东风,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买了我们那旮旯的第一辆宝马,也在省会的一个高档小区拥有了自己的房产。
后来,堂姐认识了一位美籍离异男士,还带着一个未成年的儿子。那位男士并不是非常富有,因此结婚之后,堂姐转手了生意,卖掉了房子和车子,毅然决然地带着存款跟着丈夫去了美国,成为了美籍家庭主妇。
到了美国的堂姐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复在国内的强势,变得非常有生活气息。每天也会吐槽美国的物价高,说自己只能开二手车去个荒山野岭郊游,甚至一度还开始做起了代购,“强迫”我们下单,让我们“挽救她于贫困潦倒的边界”。但是从她朋友圈中农场收获的瓜果、书桌上玻璃瓶里插着的鲜花、还有她和继子大笑的大头照,都无一例外地看得到她现在的放松状态。
表姐和堂姐的经历,一个卸去了“家庭主妇”的重负,一个昂首走进了“家庭主妇”的生活,既有相同点,又有很大的不同。
03
我想,如果再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会对女上司说,“家庭主妇”不具有单一的属性,可以成为,不可以成为,要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掌控能力。这种对局面的掌控能力,出自内心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不仅体现在工作中,也体现在生活中。说白了,也就是安全感。
所谓安全感,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或无力感,对事物的确定感和可控感。一个人,如果能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景,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投入,那么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运气都不会太差。我不清楚女上司的家庭背景、从小性格如何,但我对表姐、堂姐的成长环境略有耳闻。
我的表姐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对她非常挑剔,认为她长得不够好看,性格内向,不够讨喜,最重要的是,她只是个女孩,没办法给家里传宗接代。因此,在表姐刚满二十的时候,父母便不断张罗着给她相亲,担心她“个子太矮嫁不出去”。刚好那段时间,表姐的前一段恋情失败,工作也不太顺利,父母更为担心的是周围人“说闲话”,特别是母亲,总是流着眼泪,催着表姐“差不多趁年轻找个人嫁出去”。表姐耳根软,虽然一开始很不服气,但是也抵不住父母夜以继日的催促,慢慢地被说服了。
我的堂姐也是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个厨子,脾气火爆,但对家里人非常好;母亲是个家庭主妇,除了不做饭,其他都一手包办。堂姐自小性格活泼,总不见人影,爱闹爱玩,学习不好,父亲总说“没见过这样的女孩子,真是管不了”,骂完了照常准备一桌好饭好菜等着。母亲也只是笑骂几次,也随她去了。十年前,堂姐三十多岁没结婚,父母虽然急,最多也就表现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不同的家庭背景,对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造成不同的影响。表姐性格温顺,吃苦耐劳,但是对自己始终有些自信不足,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支持,离婚这件事犹豫了很多年,最终才咬咬牙决定。堂姐性格泼辣,能拿能放,深知有深爱自己的父母作为坚强的精神后盾,敢闯敢拼,做什么事情没有后顾之忧。这样的差异也体现在她俩对待“家庭主妇”这件事情上。
因为进入婚姻的意愿不够自由,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认识不足,表姐在婚姻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自觉自己的付出得不到承认”的束缚感,对自己的能力也不够自信,缺乏安全感。如果婚姻中的一方,无时不刻不希望通过得到对方的赞许,来肯定自己的价值,以增加自己在这段婚姻关系中的安全感的话,那么在长期的相处当中,两个人的关系总会受到微妙的影响,甚至因为这种“我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的“付出感”而造成两人关系的恶性循环。当表姐离婚、获得了人身自由之后,“求肯定”的主要对象——丈夫不复存在,她会感到轻松。但是如果她继续带着这种寻求回应的“付出感”生活,那么总有一天她的孩子也会深受“沉重的母爱”影响。而堂姐相对来说,并不认为成了“家庭主妇”就是为家人牺牲自己,没有那么多心理上的“包袱”,秉着“我乐意”的心态,对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当,具备一定的掌控能力,因此能轻装上阵,适应并享受着“家庭主妇”的生活。
04
所以,我的女上司为什么会觉得自己还没有“条件”成为“家庭主妇”呢?
我相信她物质能力上应该是没问题的,缺乏的应该是精神上的条件。
一方面,可能没有感受到自己丈夫对自己充分的包容、爱和支持,对自己成为家庭主妇后丈夫的爱是否会减少这一点感到怀疑。
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是她对“家庭主妇”缺乏认识,对自己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使得她对“家庭主妇”的生活既充满憧憬,又饱含恐惧,无法保证自己具备能够排除万难的掌控能力。而由于我的女上司在工作上具有出色的表现,所以这种对婚姻缺乏安全感的源头,极有可能是源自于她自小成长的家庭。
因此,假如时光倒退六年,女上司再问我:你怎么看待“做家庭主妇”这个事情?
我会说,我们可能误解了家庭主妇的含义,这个角色不是非黑即白的,做家庭主妇好不好、家庭主妇做得好不好,主要在于自己的内心够不够强大、能力行不行、安全感足不足。如果答案都是否,还是好好上班吧。
当然,如果当时我真的这么说,我的一年实习期就要提前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