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段时间密集地参加了几次聚会,忽然发现在我这个年龄段的同学们,各个状态已经齐备了:单身、已婚未育、一个孩子、两个孩子,以及离婚。而如果说有什么最明显的感觉的话,那就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的幸福指数普遍比较高。
然后想了下为什么。在上海、学历本科或以上的、母亲年龄在35~42之间的、来自长辈压力不大的、有两个孩子(二胎)的家庭至少说明了这几件事:
1.夫妻关系不错
2.经济条件不错
3.双方都比较健康
4.至少和一方的长辈关系不错
5.精力充沛
6.有规划有效率
然后仔细想了想,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其实不管有没有生两个孩子,都能过得很幸福了。
我见过的对于婚姻评价最高的人,是10年前上法语课的时候认识的一位姐姐。当时她35岁,看起来完全不像超过30岁的样子;温婉柔和;结婚10年,还没孩子;双方都是博士,准备去法国交换访问。她说,对于她来说,如果没有结婚,就好像没有活过一样。当时初结婚的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直接惊呆了,以至于后面她描述一些婚姻中的细节的样子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即便10年之后我也再没见过跟她一样的人。
《庄子.大宗师》中说: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我第一次看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是在失恋的同学的博客上,以为就是“既然不再相爱,那就各奔东西”的意思。
直到看到JT叔叔的翻译,
有一天水干掉,两条鱼躺在没有水的河床上面,再喘几口气就要死了。这两条快要死掉的于,其中有一条鱼很好心的吐出一口口水到另外一条鱼脸上,用他的口水滋润那条鱼,让他再多活一下下,让人看得可歌可泣,感动落泪。可是,如果那条河里的水是满的话,这鱼根本到老到死都不理谁,谁要你向我这样子吐口水。
然后明白了什么叫“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可歌可泣的爱都是在正常的状态堕落了之后才发生的。
爱得死去活来而很幸福的,那是小说和电影。现实的人,其实平凡或不平凡的幸福都是先做好自己。
最近在看《嫌われた勇気》,其实这本书有中文版但是强迫自己看了日文版,因为看得特别特别的慢,然后发现居然有时间观察自己的思维过程。去向哲学家请教的青年说,他有一个朋友,好几年都无法出门了,他也希望自己能够走出家门找一份工作,但是只要走出门口一步,就头晕目眩手脚发抖。哲学家问他,你觉得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青年说不出具体的原因,但他总觉得应该有一个原因在,导致他变成了这样。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青年说的很有道理--因为我也是特别喜欢找原因的人。
然后哲学家说,如果原因导致结果,那么每个有这个原因的人(比如说被父母虐待,或被同事欺负)都应该变成了闭门不出。但实际是不可能的吧?所以原因并不那么重要。
然后我就震惊了,震惊的不是这个理论有多新鲜,而是,早就知道这一点了---每个人的人生并不是都由先天的条件或者早期父母给的东西决定的---但在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却又总是给自己找借口。我最常用的借口就是:因为我身体不好,所以容易心情不好。汗,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好吧。
如果你没有过好(在现在这个时代,在一个大城市),更有可能是:你从心里根本就不想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