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读这本书的时候,懵懵懂懂,同时受二八法则的影响,一直关注20%的头部,想尽各种办法、用尽各种资源满足他们的需求。
十年后的万物自媒时代,在成本接近为0的情况下,尾部那80%所带来的收益总和已经远远超过了头部。
长尾商业模式又崛起了。
就像我关注的一个博主,有自己的主业,月收入基本上是稳定的。但他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上分享的短视频、录制的音频课、橱窗里的商品、流量......等收入总和,早已超过了打螺丝的收入。
这不正是长尾商业模式么: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品类越多,成本越低,这种增值效果,不就是由粉丝多样性提供的么。
比着若干棵大树,荆棘和杂草更像一个完整的生态。
正如“数字时代的女先知”埃瑟·戴森在她的《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一书中说的:
“网络并不能改变人性,它只是提供某种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把人性中潜在的某种因素激发出来。”
其实,哪有什么全新的网络经济,无非是蛰伏在旧有的经济形态和社会体制中的某种因素被网络激活了。
就像20年前,电视上出现什么,我们就只能看什么。全国人民看到的都是脑白金,人人谈论的也只是脑白金。脑白金成了大家口中的大热门,甚至有机构用它来定义那个时代。热门产品之所以大热,并非因为追棒它的人多,而是那时候人们接触产品的渠道有限,且几乎被单一产品挤满了,导致人们不得不接受这种隐性而巨大的强制性。
而现在,我们可以不受限制、不加过滤的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内容,一个个的小众群体、小众市场逐渐形成规模化。无数个大大小的细分市场与时效性越来越短的大热门同时展开竞争。让这些原本就有市场的利基产品突然变成了一种不可小觑的经济力量。
利基产品并没取代大热门,而是与大热门们一起出现在了同一个平台上,成了小众群体眼中的珍宝。
在这种情况下,只盯大热门也许就成了错误的经营之道。
对个体来说,现在,我们可以有效的开发这条长尾,让自己从消费主义者向参与性生产主义者转变。
今天,生产工具已经完全普及,在流通成本几乎为0的情况下,只要你肯制造它、传播它、帮别人找到它,就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你实现梦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