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本书,是一本厚厚的书。二三十年以来,我慢慢读懂了婆婆的家风这本“书”。
我的婆婆是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她以她的一言一行教育和影响着她的子子孙孙,也使我这个步入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慢慢领悟到这种带有温和底蕴的敦厚家风是怎样形成的。现在我们就细细研读这本“书”。
翻开这本“书”-----我读懂了“勤劳智慧 节俭朴素”。
婆婆的勤俭源于她多年持家形成的习惯。婆婆生养了四个子女,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公公的勤劳是村里出了名的,但由于家底薄,尽管很辛苦的劳作,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婆婆的智慧持家和公公的辛勤劳作相得益彰。买不起鞋子,婆婆挑灯做鞋,鞋子和衣服都是老大穿过老二穿,老二穿过老三穿……,老公跟我说过这样的事情:妈妈帮他买了一双新运动鞋,雨天都是赤脚拎着鞋到学校,到水塘边洗好脚穿好到教室,出教室门脱掉。当粮食不够吃时,婆婆带着公公开辟荒地,种些五谷杂粮:玉米、南瓜、山芋等,在村里好多家都没米下锅时,家里平稳度过食不果腹的时代。由于田要种,地要播,孩子们从小也不闲着,老公说他从小就做很多事情:带弟弟妹妹、烧饭、割草……他和哥哥弟弟妹妹们在爸妈的带动下从小懂得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父母这些优良的品质(勤劳和担当,节俭和淳朴)的率先示范和指导,为他们日后优良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兄妹在各自小家庭中都是勤劳持家,节俭度日。即使生活富裕了,也保持简朴的生活习惯,绝不肆意浪费。
翻开这本“书”-------我读懂了“温和善良 宽厚仁慈 ”
婆婆家风淳朴与她的性情不无关系。她性情温和,待人真诚热情,善良有爱心。我进婆家二三十年,见她无论和家人或是村邻相处交流都是和声细语,从不见她大声言语。村里不管谁家有事情,不管家里多忙,都要抽出人手帮助,她经常嘴边一句话:能帮人就帮帮,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住在婆婆家东边有一户从安徽搬来的外地人,刚搬来时一家五口人,生活比较艰辛,在家里也不富裕的情况下,吃的用的经常予以接济,邻居有时干活时家里孩子无人看管,婆婆也帮助看管照顾。孩子饿了,就盛饭喂他。〝邻居好,赛金宝〞,她教育家人小矛盾要退一步。我最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情:干旱时期生产组抽水灌田,婆婆家的责任田在低位,放水必须经过别人家的水田,但责任田处在上水位的这家人自己责任田水放满了,就把淌水的沟塞住了,结果婆婆家责任田里水还没放好。公公怒气冲冲地要去质问人家,婆婆拦住了公公,自己去和那个邻居商量:从你的田里淌水,待水放好我负责帮你堵上,一定保证你田里的水满满的,很和气地把事情解决。婆婆以这样的处事态度和做人准则赢得了村民的好口碑。我们节假日回家,经常有邻居聚集到婆婆家门口,这个拿点这个菜,那个拿点那个菜,那种淳朴乡邻的浓浓乡情,每每想起就会暖意升起,充溢心田。这都得益于婆婆公公的好人缘带来的温情。
翻开这本“书”-----我读懂了“尊老爱幼 互敬互爱”
孟子有这样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充分说明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婆婆不仅对自己的老娘舅非常孝顺(有好吃的总想着老娘舅,平时问寒问暖,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对村上的老人也非常尊敬。由于婆婆人缘好,村里的老人总喜欢带孩子串门,婆婆虽然平时自己非常节俭,但对待邻居非常热情和好客,家中只要有好吃的,都会拿出招待邻居。平时家中烧了啥好吃的,也总不忘端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婆婆教育子女要谦让有礼,互敬互爱。常说〝兄妹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家经营好。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四个子女对父母都非常孝顺,在我的记忆中从我嫁入婆家至今,他们兄妹同他爸妈说话从不高声,都是轻声细语。大哥一直是弟弟妹妹效仿的好榜样,做事识大体顾大局,身先士卒,平和谦让。大哥比老公大十岁,在我们结婚前,大哥大嫂和公公婆婆他们一大家子生活在一起近十年,在公公婆婆的影响下,大嫂和睦地跟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相处,照顾着公婆和弟妹,得到村上人的一致赞誉。这种好家风一直沿袭下来,兄弟之间、兄妹之间相处都是非常谦让,妯娌之间相处得也像亲姐妹一般。
翻完了这本“书”,终于理解古人所谓的“修身才能齐家”的道理。社会岁月能够改变时代风貌,但不能拭去国人倡导的美德和优良家风,这本美好的家风之“书”,我们还要不停地去翻阅,使好家风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