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不区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下同;
2014年开始,企业都在嚷着「转型」,要「拥抱互联网」。仿佛带我回到了2005年,那时候ERP刚刚在中国兴起不久,许多企业因「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困惑不已——到底是上还是不上?
当然,确实是「死了」一大波企业,到现在ERP真正用得明白的企业估计也不会超过20%,但毕竟挺过来了,但死掉企业中有多少是上了ERP引起的,就不清楚了。
言归正传,企业真的需要做「互联网化」吗?不拥抱互联网真的会死吗?在我看来答案是「YES」,新的用户群体已经成长起来,电子商务已经不再是若干年前软件厂商的一个「产品」,而是实打实的商业模式。
但是,企业需要的不是「转型」,如果让一个传统的商业企业转型做互联网、电子商务,看起来就是天方夜谭。
真正的方法是让企业「融入」互联网,让互联网「融入」企业。
闲话不多说,先来看传统企业(下称企业)存在哪些进入互联网的障碍?
(1)企业内部无专业的互联网人才,非一线城市则招聘难、成本高,当然要说明的是,即使从一线城市北上广挖人,但空降带来的痛也是难以承受的。
(2)企业BOSS插手互联网实际业务(当年我能创业,现在依然能);
(3)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是「建站、建微信站、开公众号」,依然是流于表面、过于具像,太多拿来主义,未深入考虑企业实际的需求;
(4)企业对互联网的成本认识较浅,仍是「小投入,大回报」的观念:一个人才每月几万块的薪水太夸张了,无法接受;买个软件要上百万,做个网站/APP也要几十万的成本无法接受(这跟当年觉得几百万买张ERP的软件安装光盘和几本说明书不值是一个心态);
(5)企业未设立专门的互联网运营团队,或是团队负责人是中层管理者。运营团队不能参与到高层决策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滞后,部门间横向沟通不畅,业务无法推进;
以上种种,只是无数种原因中的一部分,但确实影响了企业「融入」互联网的进程。
说到这儿,需要说明一下何为「融入」:从字面上理解即「使企业的业务流程以互联网为渠道(载体)进行可控而有效的延展」。
那么如何做到「融入」及「可控和有效」呢,这方面我的几点建议如下:
(1)懂业务:互联网业务的具体负责人,一定要懂企业的实际业务,而不能是纯粹的空降。纯粹的互联网人才(大咖也好,牛人也罢)空降带来的必然是「浮于形式」的模式和方案,不能与企业的实际业务对接。即使空降不可避免,也要选能沉下心来的人,半年左右的企业基层业务了解和学习是必须的过程。
(2)切入点:互联网的世界,企业不再是面对渠道,而是可能会直面「消费者」,也就是终端。找到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是必须的,企业的互联网产品能不能为终端带来「基于企业主营产品或服务之上」的不可替代性?如果没有,找到它。否则总不能破坏自己的渠道,跟渠道打价格战吧?
(3)缓一缓:虽然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但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的获取数据和用户的使用习惯,为企业在融入互联网的过程中调整方向提供参考数据。所以在互联网建设的步伐上不妨缓一缓,甚至可以停下来想一想再迈下一步,这样可以保证少犯错,少走弯路。可以多设置几个里程碑,避免冒进。
(4)不盲从:其它企业的成功经验,99%是不符合你的企业需求的,谨慎借鉴,不要看着别的企业搞了什么,自己就一定要搞。从自身出发,做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每做一个动作都要考虑是不是符合上面第2点的要求。
(5)要放权:企业要把合适的权力下放到互联网运营团队,以匹配相应的业务进展。同时要在不同的阶段性里程碑做相应的「政策性扶持」力度调整。比如初期的资金支持,成长期的资源支持,后期人力的支持。
当然,仅仅5点建议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企业的初衷应该是从业务出发,而不是「从互联网出发」,万不能舍本逐末,流于形式。
第一篇到此就结束了,下一篇将具体阐述如何在企业具体业务中「融入」互联网。
作者:孙涛
微博:华丽的空缺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