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六季最新一集的辩题是:伴侣在大城市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要不要放下一切跟他去?
我今天的感悟跟这道辩题并没有非常强的关系,而是詹青云的一句话“我和你是一个整体,是我们”。
这让我想起在“得到”订阅何帆老师的读书俱乐部里,有一个章节专门提到了“我们”这个概念。
很多人会给自己下意识的设置不同人群的标准和假想敌。比如独立战争是黑人和白人,在很多社会体系中贵族和平民。
然后这个标准其实是非常主观的。
我小时候走路去上学,我就会觉得我们在人行道上的是一伙的,那些骑自行车的是别人;后来到了高中我开始骑车上学,我觉得那些开车的是别人,你们干嘛总占用我们非机动车道;再后来我开车上下班了,我把所有骑车的和行走的视为别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群小孩子来到一个岛上,我们姑且称呼他们为A组,他们认为自己是岛上唯一的孩子,直到一个月后第二群孩子——B组来到岛上,他们相遇了。
刚开始他们互相竞争,竞争同一个操场、竞争用河水洗澡,再后来他们开始互相袭击,整个过程我不做详细描述,他们都把对方视为敌人。
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区分“你们”和“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都会有自己的圈子。成绩好的人是好学生圈子,成绩不好的是调皮捣蛋的圈子;有钱人的圈子和穷人的圈子等等。
但是刚刚的那个故事还没有结束,在这两群孩子的矛盾越来越恶劣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这个敌人必须要双方协助才能战胜,那结果如何呢?
一开始只有最简单的合作,后来他们关系越来越融洽,互相帮忙修理帐篷、一起拉推车、互相包扎伤口,到最后的那天,A组和B组的孩子们有说有笑,成为了好朋友。
其实“我们”和“你们”的区别并没有那么大,而往往正是因为我们自己画地为牢,给自己竖起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墙,一道又一道的鸿沟。
如果成绩好的学生能帮助成绩不好的学生提高成绩,成绩不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好的学生发现除了学习,生活还有很多乐趣,是不是会更好?
如果在没赚到钱之前,多去参加一些社交圈,多认识一些赚到钱的成功人士(我这里是说靠自己赚到钱的人),会不会就能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把“我们”这个圈子扩展的更大呢?
而事实往往不是这样的,很多人不愿意走出舒适区,潜意识里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大,但这样会导致圈子越来越小,“我们”最后可能只剩下“我”了。
就像蔡康永老师和薛兆丰老师说的,我们现在所在乎的一切,所谓的好工作,也许3年会回过头再来看其实没什么。而我很庆幸自己走了出来,突破自己的圈子,结识了很多各行各业的精英朋友,也很庆幸跟失联很久的朋友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