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老人家过世之后,老曾家没有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有一年老曾的儿子因家人病重,没钱医治,不得不托左宗棠带话向远在新疆的刘锦棠借钱。左宗棠知道这个情景之后,非常感动,二话没说就送了他三百两银子,后来还写信告诉自己的儿子说:“老曾家的儿子这个官二代,还是朝里有功之臣的后代,现在穷到这个借钱治病的地步,可见曾国藩,的的确确是一个清官。”
老曾家的人当初如果想要发财,机会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很多人就通过曾国藩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发了横财。但老曾明令家里人不许买盐票。按老曾当时的权力,让家里人买上一两百张盐票,是很容易的事情,而且还不违法,可老曾没有这样做。
还比如,老曾把应得的养廉钱,都用于公务,自己不买房买车。衣食住行都很简朴,每顿饭不过四个菜;娶媳妇嫁女儿,规定费用不超过二百两银子,还以此作为家训;自己的衣服鞋袜都是夫人媳妇一针一线自己做。。但是遇到军队发不了工资,难民吃不上饭,他毫不吝惜节省的俸禄用来补充公款。
在大家的眼里,真正的清官,必须“清可见底”,一尘不染,清到成为海瑞式的“宁折不弯”才叫人佩服,而老曾远没有清到这个程度。很多学者认为:如果给清官分类的话,老曾应该归入“非典型类清官”。也就是说,老曾骨子里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尘。这是因为曾国藩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像海瑞那样一清到底的清官,只能成为官场上的公敌,无法获得其他人的配合。因为海瑞的一清如水,必然会反衬出其他人的不洁。因此海瑞在官场他一生都被排挤打击,无法调动一切可能利用的力量,来办成一些真正有益国计民生的大事。
老曾很智慧,他做事更重效果,而非虚名他不想成为海瑞式的清官。他刻苦自律,全力内圣,是为了达到外王之业。所以,老曾有意取一尘不染之实,却尽力避免致清的虚名。
老曾总结出一个道理:一个人特立独行,必然被众人所排斥。因此在公务员系统行事太过强硬,表面上似乎是工作上的强者,实际却是情商上弱者。所以,在体制内表面上都是看起来都是一团和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