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我发现疑惑越来越多!存疑,不是我的风格,怎么办?唯有好好钻研,好好用功。
---
《杂阿含经》286经、287经重点总结
---
体会佛陀所说的“于所取法味着,顾念,心缚着增其爱缘取,取缘有乃至纯大苦聚集”。
多闻熏习的熏,相当地重要,只有熏多了,闻多了,法在心中建立了,在生命的功能作用中,自然而然会运用无常法去透过生死流转的现象。或用无常法让内心离开那个染爱,让心无所住。只有心无住了才不会执着,只有不执着了才能离欲,才能灭尽,才能趋向解脱。
三皈五戒真正的含义是:来皈依的人,要让他在法上建立正信,能真正让佛陀的正法在他的生命中起作用、起功效,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顺观察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样顺着下来;逆观察就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是从生老病死往回溯。
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佛法小白的自我感受
---
今天学习的286经、287经和之前学过的285经总体来讲内容涵盖很相似。佛陀正觉前的独一室而居,专精禅思,顺逆思维体征。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缘故生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缘起十二支的流转现象,缘起性空。
我们的烦恼苦迫都来自无明和染爱。对某份物件顾念,无论现象表露是是好是坏,对它的抓取力没有散,只会不断的痛苦着,被束缚着。我记得上山前,结石痛的时候真的痛的死去活来,当时又不知道是何原因在作祟时,只能凭自我的判断。当去往医院并在医检的过程中,已经分不清是哪里痛了,意识中只有痛这一种感觉。试着让自己镇定,去体感这份痛的根源,发现痛也是很好玩的事情。跳脱出来的当下,意识会清明很多,自己身体的痛和身体传达到意识的痛是两回事。当时只是凭直觉这么感悟,想缓解疼痛,可现在看来,痛也是无常的,观察自己,离欲、灭镜,又何尝不是从这一点一滴开始呢!
每个人的个性有棱角,也有圆润。当磨性袭来的时候,如何对待,就看我们对它的态度了,有善知识的积累,可能会有正见、正念,即使有些许偏差,也可以及时回归到本源。还有佛法小白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没有坚定、坚持下去的简单的心。一个人一直修行,把棱角磨的圆润,可能集成大德的智慧,可一旦有杂念或者无法再进一步的时候就有了徘徊不前的焦躁,可能就此止步,殊不知离突破瓶颈就差那么一步。让自己的心简单下来,跟随着佛陀的印迹,跟随着你一直追随的法,一路下去,心无旁骛,又何尝得不到解脱!
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一生都是在不停的学习过程中,学什么?怎么学?不一定所有人都有明确的意识,有的只是短期需求的展现。佛法也不例外,四预流支,亲近善知识,多闻熏习,如理思维,法随法行。我们当下一直都处于亲近善知识和多闻熏习中。有了善知识的积累,怎么能更好的多闻熏习。除了聆听,还要自我总结,知道你所接收到的信息点,并把它吸收转化为自有。还有一个最主要的提升过程,就是讲法。在讲法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自我的快速提升。只有自己清晰明了,才能传授给他人正确的法意。当你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时,二者的体感是完全不同的,也才更能体会当你是学生亦或是老师时,那份当下的明确。现在的我还是茶课的学生,作为学生我在不断的吸取有关茶的一切,有清晰的,有模糊的,甚至还有遗忘的;可当角色互换,我作为茶课老师给他人授课时,我的内心就不会有怠慢心,要知道自己所讲的知识点以及引发的相关信息,都要不带个人思维,正确的传达。
我们一直都在谈正思维,可这个俗世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不正思维,为了目标利益的暂时表现,为了蒙蔽他人的手段展现,很多的人都看到了现象,而忽略了表现下的本质。放生、救助、慈善,现象是真的好,可本质如何,就要看撕开外表下所展露的本质。盲目的跟从,想通过做好事就能逆天改命,很抱歉,有点痴心妄想了。其实我们修的是我,只有我离欲、断染爱,从根本上扼杀住,才能跳脱出来看到事情的本质,自我的本心。仁义礼智信,推崇了上千年的道德标准,为何延续到今天,仍在畅谈,就是没有真正成为我们个体的惯性标准。如果每个人都以此来严格要求,当成戒,深入骨髓,那还用一谈再谈吗?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有跳脱的多角度辩证的思维,当你满身的疑惑,苛求从正法中求的突破,恭喜你,你已经开始出发,未来的道路是风景秀美,还是荆棘密布,端看各位的执取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