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周六,晚9:30,入睡,比平日里提前了一个小时。没有网络,家里的信号实在太差,索性拔掉了网线,的确是清静了许多。不上网,不玩手机,阅读,练习书法。
提早入睡,更重要的是为了第二天的长距离跑步训练。训练重要,休息也很重要。这一天,没安排什么剧烈运动,晚上喝了两碗米粥,吃了一盘清炒胡萝卜土豆丝,养精蓄锐,都为了第二天的跋涉。
这几个月间,跑步、健身的时间安排都规律起来,作息也规律了。晚上十点开始有睡意,半小时过后,头一碰枕头就能立即睡着。我享受着这几年来未曾有过的最好的入睡体验。早上一般五点就醒,接着出门跑步。
每一次出发前的准备工作都像是进行一种仪式。速干衣裤,头巾,空顶帽,小腿套,髌骨带,水壶,腰包,跑步袜,护踝,跑鞋,出发。开始跑步,我穿的是减震支撑功能强大的跑鞋,笨重但可以保护得很好。现在,我的肌肉力量增强了,渐渐地也不再需要那么好的外在保护了,我的肌肉、骨骼、韧带,便是最好的保护。就这样,我的身躯因跑步而改造。
不要肥胖,不要感冒,不要受伤,不要熬夜……为了能永远跑下去,严肃的跑者对自己身体的关注会到一种严苛的地步。
跑步,不是单纯地让自己更“快”,而是更“强”。刚读完一本描写日本著名接力赛箱根驿传的书-《强风吹拂》,这本书被很多与跑步有关的公众号推荐过。在日本,长跑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每年新年举办的箱根驿传对日本民众而言,如同盛会一般。书中,有一支十人的长跑队,组建只有一年时间,并且仅有两三人真正接触过跑步。就这样,他们从不愿意跑步,到愿意,再到取得了参加箱根驿传的资格;而在正式比赛中,他们从最后一名,奋起直追,直至第十名,取得种子队资格。二百多公里,十个区间,即便跑得最慢的、脚上有伤的、比赛时发烧的,都在为团队而奋力奔跑。他们每个人都从中找到了跑步的意义。“就物理观点来看,大家都跑在同一条赛道上。然而,每个人到达的境界却各有不同,借由跑步找到属于自己的终点。跑者们总是在不断思考、迷茫、犯错,然后重新来过。”每个人对跑步,都有不同的理解,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以跑步为人生的目标,他们各有目的。为何而奔跑?最初是一个人的梦想,到了最后,就成了大家共同的梦想。“竹青庄的每个人,都是有实力的人,我想证明这一点。弱小的社团也好,外行人也好,只要有实力和热情,一样也能跑。不用对任何人唯命是从,只要凭着两只脚,就能跑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我想在箱根驿传证明这件事,这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愿。”跑步,它既会让你进入忘我的境界,也会让你恨得牙痒痒,可是你还还会继续跑下去。膝盖疼痛、脚底疼痛、黑指甲……开始,每次跑步带来的伤痛都会让我胆颤,我觉得:这该怎么办,伤了能恢复吗?以后还能再跑吗?而现在,2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跑下来,我的双腿,也跟没跑过一样。我扔掉了平时跑步用来听歌的耳机,开始寻找并跟随自己身体的节奏、内心的节奏。我听着自己的呼吸声和脚步声,我听着关节运转和摩擦的声音,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放慢脚步,什么时候又该停下来。
我跑得并不快,跑步一年,配速提高了两分多,10公里用时缩短了二十分钟,距离可以去跑半马。小说里一公里只用时3分钟的,对我而言简直是神一样的人,自知无论如何都做不到。他们是为了比赛和名次而奔跑,不过这也并非他们的终极目标。“如果我今天拿到第一却有输给自己的感觉,对我而言,这根本就不算胜利。比赛的成绩和排名,会让人眼花缭乱,模糊了焦点。所谓世界第一,应该由谁来决定?我们追求的不是这个东西。心里那个不变的理想和目标,才是支持我们继续跑下去的动力。”
5月28日,周日,凌晨4点起床,吃了两个面包、一个荷包蛋、一碗燕麦粥,等待食物慢慢消化,简单热身,凌晨5:15,出发,目标21.0975公里。街上无人,强风吹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