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读书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具有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让学生爱上阅读呢?
1. 营造氛围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适合孩子阅读的环境从何而来?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一是环境的影响,二是人为的影响。
生活环境中有书(家庭,班级)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环境塑造人。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我们首先为孩子创造阅读的环境。这一点我们应该像犹太人学习。全世界犹太人也就3000万,从1901年到现在百多年,所有诺贝尔获奖中,犹太人就拿了五分之一。犹太人嗜书如命,平均每4500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在以色列,平均每6 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犹太人家里可以没有豪华的家具,但不可能没有书橱。孩子生下来,犹太人会在书上涂一层蜂蜜,让孩子从小就喜爱阅读。家里要有书柜摆上适合孩子读的书。
家大家小,都要有一个地方摆放书籍,都要有一个地方可以静心读书。不管家里有没有书房,都应该在孩子的房间里设专用书橱,必备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书籍,能启发孩子思维的书籍,孩子能独自阅读的书籍,保证孩子的生活区有书,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知道,现在的小孩子几乎没有不喜欢看电视的。想来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咱们的客厅,谁家最显眼的位置摆放或者挂着的不是电视?通常我们还用电视背景墙的方式强调“电视”在家庭的位置,坐在沙发上,眼睛最好的视角就是电视,这样的氛围,孩子怎么会不爱看电视?营造阅读的氛围也是一样。学校设有图书室,班级设有图书角,让孩子随处就能看到书。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上有可模仿的对象(老师父母)
仅仅有书作为摆设还不行,家长和老师应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一个不读书的家长,如何让孩子在家认认真真去读书?一个不读书的老师如何引领学生去读书?如何施展教师特有的魅力,如何用你的博学赢得学生的喜爱?最好的办法是老师和家长先读书,带动孩子去读书。
父母,孩子阅读的“起跑线”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孩子的很多知识已经超过了家长,家长不积极的阅读,就更不可能与时俱进,怎能更好地引领孩子呢?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有书香父母才会有书香子女和书香家庭。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家长拿起书的时候,对孩子是最好的引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越早越好。
以前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放在现在依然不过时。但不是说为孩子创造好的物质条件和学习条件就够了。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爱读书的你,就是孩子阅读的“起跑线”;在孩子阅读方面用心的你,就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起跑线”!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都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在应试制度的比拼中,阅读这个非功利因素的投资却往往能带来功利性的收获。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往往会思维开阔,成绩优秀。反之,一个不喜欢阅读,局限于为学习而学习的孩子,却往往事与愿违,难以在学习上大有突破。在素质教育成为趋势,而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机制的前提下,处于两难选择的家长如果抓住孩子的阅读,就会实现双赢。
专家调查研究后发现,凡是学习状态好,学习成绩稳步上升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从小养成读书习惯,且有一定的阅读量。凡是学习不在状态,学习成绩不断滑坡,且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孩子,不用问,他们的阅读处在薄弱环节,其中有个别孩子也喜欢读书,但他们读的一定是格调不高的书,从小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教师,决定学生阅读的行程教师要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
要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磁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学生们也能入情入境、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引人入胜,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读书情趣,引发学生们的读书爱好。润物无声,渐渐地,学生们将会悄悄爱上阅读。
2. 低处着手(触手可及,内容适合,适量阅读)
小孩子好动,且有极大的好奇心,触手可及的书籍,随时都可能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是不是把书都中规中矩地摆放在书架上?NO!最好能让孩子触手可及,尤其是你想让孩子阅读的,你可以偷偷地放在孩子的床头,放在客厅桌子上,或者走廊里的椅子如果没有电子产品在手里,孩子会看到书的!放在书架上的话,你希望孩子阅读的书最好摆在最醒目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到,伸手就能拿到的位置。有些家庭┄┄,有些学校┄┄,
阅读对于儿童来说,像呼吸一样自然。儿童的大脑偏爱故事,就像肠胃需要食物。那么,为什么会有儿童不喜欢阅读?一是缺少书,二是读不懂书。
在低段,有些儿童不喜欢阅读,根本的原因,是识字量不够,阅读时障碍重重,就无法享受到阅读带来的快感。就像你想自驾游,但你拥有的,是一辆毛病百出,随时抛锚的老爷车,你还愿意上路吗?不会的,除非换了车,或者这辆车被彻底改造过了。这也是为什么学前和小学低段,提倡读绘本的理由。在儿童还不怎么识字的时候,绘本就是故事最好的载体,儿童可以借助图画,在故事中遨游。同样地,在儿童能够自由阅读之前,老师或父母,养成为儿童大声朗读的习惯,也是特别好的一种促进阅读的方式。现在的年轻父母,都会在孩子睡前读故事,让孩子从小喜欢故事。提高想象能力,喜欢书,喜欢阅读。
学校的生活,不一定充斥着写字和作业,同样可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例如20分钟,或者在语文课还有些空余时间时,拿起一本书读给儿童听。在故事中浸润过的儿童,比以教训中浸泡过的儿童,更自信,更润泽,智力发展也必然更好。李镇西老师就经常为学生朗读名著,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读就是多少年。他在文章中写到,自己带的第一个班举行毕业30年周年纪念活动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未能赴会,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的结尾全文就引用了当年李镇西老师为他们朗读过的《青春万岁》的序诗:“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钱和幸福的璎珞……”,并请李镇西老师来念。可见当年老师他们朗读的作品,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30年过去了,他们依然记忆犹新,不仅仅有老师朗读,更有自己的阅读。
当然,低段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刺激儿童大量识字的时期。如果是识字量妨碍了阅读,那么,最健康的方式之一,就是尝试“长文挑战”课程。精选一些难易适中或偏难的故事,可以来自绘本故事的文字版,可以来自诸如安徒生童话之类的作品,采用包括指读在内的一系列方式,帮助儿童挑战朗读,完成音形义的对应。如果有二三十篇这样的训练,那么,儿童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就会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一次给孩子的书不宜过多
千万不要今天听了要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明天回家就一下子给孩子一摞书,然后告诉孩子读吧,你这一假期把这些书读完。这样非但不能培养孩子的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即使爱读书的孩子也会产生读书恐惧症的。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到书店或图书馆,有意的向他们推荐这些书籍,让孩子从中选择几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经常带孩子出入“图书馆”,“书店”,是去这两个地方成为家庭的惯例。
日积月累的阅读培养了孩子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这项基本能力的提高将大大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写作 。所以,“双减”之下,让孩子坚持阅读,总有一天会开出最美的那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