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养成写作习惯的人,往往没有话找话说,而没有写作习惯的人,有话没处说。为了培养自己的写字习惯,我加入了日更群,和一群热爱写字的小伙伴一起抱团取暖,相互鼓励,开始了日更。
可是,才更了几天,就感觉自己已经才思枯竭,黔驴技穷,无话可说了。
我无数遍问自己,日更,到底要更什么?
1.直抒胸臆能走多远
今天看了几篇关于写字的短文,中心思想就一句,写自己了解、喜欢的东西。
毛姆评价简奥斯丁,说她具有极高的判断力,没有谁比她更清楚自己的局限。她的生活体验仅限于乡间社会的小天地,可这个天地已经让她心满意足。她只写自己熟知的事情。正如查普曼博士起先指出的那样,她从没有打算再现男性之间的单独对话,因为她肯定从未听过。
以上这段评价,极具毛姆冷眼旁观,言辞尖刻的特点。但是,这些话也不无道理。写自己喜欢的东西,自然有话要说,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当然多维度无死角。
特别喜欢左左小学姐在艾小羊高效写作圈一篇稿件中的这句话“每个人对生活的感知都是不一样的,找到自己的敏感区,然后变成自己的文字。”
的确,我在日更的道路上刚刚起步,每天动笔前都茫然,翻半天手机,揪一阵子头发,再发半天呆,还是不知道要写什么。那,为什么不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出来呢。我似乎没有想法要成为10W+的那种大咖,只是基于对文字本身的热爱,想要写字而已,为什么要把自己搞的这么焦虑呢?写一写了解、喜欢的东西不就好了。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一个人的眼光、经历总是有限的,这些东西写完之后呢?空有一腔热情,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2.用写作倒逼自己观察生活
解决这个问题,艾小羊老师讲过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用写作倒逼自己观察生活,熟悉生活,倒逼着自己输入、思考,这样才会收集更多的素材,再用思想的细线将这些散落的珠子串联起来,就可以做成美丽的项链。
我尝试这样去做,发现了身边许多有趣的事。
同事C家的猫小孙很有趣。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她让自家的小猫把自己叫奶奶。一天早上她出门找不到自己放在家门口准备带到公司的午餐,结果在她家猫小孙的地盘发现了吃剩下的残羹冷炙。这猫也真够个性的。
小妹在朋友圈晒出自家虎斑咬跑步机绳子的图片,实在太萌了,真想立刻冲到跑步机跟前拍拍这小家伙的坏脑袋。
在工作间隙和同事聊天,才知道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原来早有人遇到,竟然还圆满解决。一时间如梦初醒,大有相见恨晚,又痛悔自己感觉迟钝。大家整天在一起,竟然不知道同事朋友都发生了什么事,整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时候突然反应到老师再三强调的一句话,要打开自己。
忽然又发现,每个人好像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只能理解自己已经想明白的东西,似乎自己心里知道了什么,才会留意什么,然后在生活中就会发现什么,好像专门是为了验证,或者看见以后就恰好验证了似的。
基于这一点,除了观察生活,我就只好多读些书,读书是另一种体会、观察生活的办法,只是没有亲身经历,印象来的深刻。但即使这样,有时候在书里读到一句话,某一天就忽然在一个特定的生活场景中从脑袋里冒出来了,就好像自己突然想到的一样。
无论读书,还是从生活中体会思考,都能获取更多的灵感素材,而且因此发现生活更有趣了。就好像你开车在路上,擦干净车玻璃以后竟然发现沿途的风景很美。
3.用文字再现
张爱玲在论写作中谈到,活过半辈子的人,大都有一点真切的生活经验,一点独到的见解。他们从来没想到把它写下来,事过境迁,就此湮没了。所以,用文字把它捡回来就变得非常重要,也很必要了。
记得今年五一假期我跑遍了商场去买鞋子,都找不到合适的。没想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下雨回家途中,在路边一家极不起眼的断码鞋店竟然找到了合适的鞋子。
这件事让我的心情如坐过山车一般,经历了失落,绝望,又瞬间狂喜的过程。碰巧老师布置写字的作业,我就尝试着把这一段经历用文字再现出来,没想到竟然还蒙混成功。
今天啰嗦了半天,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观察生活,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