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模型,包含三层:最外层是情绪,中间层是欲望,最里层是良知。
所谓致良知,就是观照自己的情绪变化,探求导致情绪变化的原因,是内在什么欲望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进而反省,我们的良知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举个例子,老板因为某件事情,批评了我。我很紧张,有些恐惧。我观照到了情绪的变化,从本来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和状态,转到了目前的恐惧和紧张状态。
进而,开始探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的变化?我内在什么欲望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呢?通过思索,可以得到,因为我希望得到老板的认同,我希望我的言行是能符合老板的期望,让他/她满意的。但是,也许是这件事情我没有做好,老板不满意了,批评了我。我开始担心,自己不被他认同了,也许后面会影响薪水以及晋升机会等等吧。
明白了情绪和欲望之后,需要进一步探求和反思,那么,良知告诉我应该怎么样才是正确的?良知和常识告诉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直面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做出改进。或者说,老板误会了,他没有理解我处理事情的方式,那么,解释一下就可以了。
通过这种,观照情绪、深思欲望、求诸良知的三个步骤,我们完成了致良知的过程。反过来,依照良知的指示,去除不合理的欲望,管理我们的情绪。在这种平静和中正的情况下,更加可以把面对的问题解决好,人际关系处理的更加合理。
最后,良知,到底是什么,仁者见仁。从我自己,初步考虑,是不是把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作为良知的具体载体。让我来知行合一,在以后的实践中检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