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时间:21天(201.01.08.-2018.01.28)
断断续续终于把这一套书看完了,要是这次不开第二期心理学专题,可能这个第三本又不知道要几年后才看了,哈哈,这类型的书就得这样被逼着走,逼着逼着也就看完了。
这一本主要讲的是心灵,关怀心灵。没看之前看过一些评论,说第三本不值得看,没什么看的,说这本书很愚蠢,没什么用,可是我觉得值不值得看有没有用这得根据每个人不同,这个不能听别人的建议。我在看第三本的时候是看的最认真最用心的,或许对我来说它就是有用的值得看的。
贯穿整本书有一个思路就是:你要承认生命的阴暗面,才能得到一张完整的心灵地图。书中都是通过很多神话和他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来讲的,神话故事部分我觉得不太好理解,不过讲的一些真实的例子对理解这本书的观点很有用。
首先作者在开篇向我们纠正了一个观点,是“关怀心灵”,“关怀”有“管理”和“呵护”的双重含义,“关怀”并不是类似治疗、修正、改变这样的意思,而是把重点聚焦在我们平时普通的生活中,让精神与物质世界完美融合。还是书中那个大叔恋爱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五十多岁的时候发现自己恋爱了,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而去看心理医生,他觉得这种情形让他很尴尬,很愚蠢,像个小男孩一样,因为他骨子里觉得只有少男少女才应该谈情说爱,如果五十岁谈恋爱觉得自己就是长不大 的孩子,很幼稚,可是我们内心本来就需要有一些东西永远长不大,这是一种年轻,一种朝气,是青春,这个大叔的心里就同时住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少年,他们互相指责,其实他们应该彼此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和谐共存,都应该有发言的机会,这样心里才能 显现出它本来的面貌。
另外,我们要学会对“负面现象”宽容,平时我们总喜欢用非“好”即“坏”的二分法去看待事物,忽略了某些“坏”的东西的价值,特别是一些伦理道德沦,最容易让我们否定自己的天性,认为我们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不道德,可是这样越容易让我们疏远心灵,如果我们慢慢了解心灵并接近心灵,我们可能会对“负面现象”产生好感,开始欣赏各种怪癖和叛逆行为,因为这些都是心灵个性的表现,最终我们会意识到,怪异和堕落的行为能投射出心灵的阴影,远比正常行为更能体现个性。平时我们拒绝这些“负面现象”是因为我们害怕、恐惧,害怕被被人说,害怕触犯伦理道德,害怕受伤。就拿最近我自己身上的一个例子来说说,这几天回老家,我把纠结在我心里很多年的不打算生娃的想法告诉了爸妈,妈妈差点气晕过去,直接说了一句:你以后不要回来了,就当没生你。爸爸还好,苦口婆心的说,人这一辈子不就是为了结婚生子传宗接代,怎么可能不生娃,这都不符合规律,还说你就不要与众不同了,还是要随大流,至少也应该要一个孩子。其实说完我心里反而轻松了,这个问题在农村的观点看来确实是不可能的事情,不仅仅是农村,城市里很多人也接受不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次有勇气说了出来,以前也是害怕,和身边的人都不敢说的,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一种怪癖和叛逆行为,可是这真的是我内心想要的东西,内心最强烈的表现。在我看来我只是比较自私而已,比较想随心而走。
最后,把关怀心灵融入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亲情,友情,爱情是生活的几大部分,与人相处自然就会涉及到羡慕、嫉妒、自恋、抑郁、疾病、死亡、工作、金钱、成功、失败等等。我们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些状态下和心灵的一个融合呢?就拿金钱来说,如果一个人完全把金钱视为抵御贫穷的工具,这个人就永远无法体验富裕的感觉,毕竟,富裕的“感觉”和“体验”是主观的,对有些人来说信用卡不至于欠账就算是满足了他自己对富裕的标准,而另一些人可能需要拥有一辆甚至几辆豪华汽车才能觉得富裕,财富是无法用银行账面上的数字来衡量,富裕与贫穷的标准,主要在于我们的主观意识。富裕的感觉可能也并不仅限于财富的富裕,现在的人们更多的可能是追求精神的富裕,当然,物质的富裕也不能太差,毕竟,物质是生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