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在简书看到这么一篇文章:《年味浓不浓,取决于仪式感和物质稀缺感》
http://www.jianshu.com/p/f41502e587e7
知乎上也有不少精彩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426910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过年了。有好看的新衣服,有平时吃不到的好吃的,有长辈给压岁钱,虽然需要跪在地上磕几个头,有各种好看的烟花,有各种新奇的手枪,有着每年都不一样的庙会。虽然那时候没有iphone,没有ipad,没有微信,红包是磕头换来而不是摇来的,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很快乐。
当然时代在进步,人也在变化,不管我们有没有感受到春节的快乐,但我们对于快乐的追求从来没变,只不过能给我带来快乐的事物不同了。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通过物质的满足来实现仪式感。
在物质富余的当今,我们需要精神的满足来实现仪式感。
说两件最近让我收获仪式感的事情。
2016年2月6日,除夕的前一天,也就是昨天,我第一次给四个多月的女儿写了一封信,这对于不善于写作的我来讲不算容易,只要完成这件事情我已经很满足了。
晚上回到家,弟弟说今天的文章不错,他朋友圈的同事都点赞了。我说应该让爸爸妈妈也看看,考虑到他们年纪大了在手机上看不方便,我临时提议饭后让还在读大学的妹妹把我写给女儿的信读给大家听。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人们都没有耐心的时代,一家人坐在一起(包括我们家的宠物小咖喱,包括4个多月的女儿小芒果),还在读中文系的小妹用她大学广播台的水准有感情的朗读我写给还听不懂人话的女儿。我从来没有想过这种场景可以发生在我家,能发生在春节这样的时间。
听完这封信后满脸泪水的老妈带头开始鼓掌,随后其他成员也加入进来,一向都不当面表扬我的父亲极具总结的说到:最后一句确实好,这个是真感情。我在想若干年以后回忆起来这应该算是我过的最有仪式感的一次春节,全家坐在一起听着妹妹朗读我写给四个多月的女儿,我喜欢这样的仪式感。
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老婆,她悄悄的用手机做了录音,希望多年以后听起来还能让我们感动。
女儿100天的时候,老婆说我们去照个全家福吧。我在想拿我的Iphone6照一张也挺好,这年头还有谁会去照相馆照相呢,太low。考虑正好父母也在,
而且老婆非常执着,最后我还是参与了这件看起来很low的事情。
除了父母对于上千的费用有点可惜之外,照相的过程也大家也挺享受,回来的路上母亲还和我说,以后咱还是自己照吧,太贵了不合算。
一个月后我拿回家经过PS而且表了框大大的全家福,我妈妈高兴的直拍手,还和我说明年这时候咱还得照一次,这太值了。我想妈妈不仅对于经过PS的自己很满意,更多的是对于这种经历的认可以及在这个年纪对于仪式感的一种敬畏,没错这些照片代表着他的生活,代表着他孩子的青春,代表着幸福,代表着岁月,代表着回忆。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在这样一个物质富余的年代,我们仍然需要有仪式感。打开一瓶好酒,和家人和好朋友举杯畅饮,聊聊过去,看看现在,想想未来,也许仪式感会不期而遇。
这些美好的事情从来就没有离开我们,只不过需要我们重新发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