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阅读:
1
最近在一些社群做在线分享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个问题:
小荻老师,我总是不知道怎么和第一次见面的人讲话,不知道该聊什么。
我们今天先不聊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想请你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当我们“不知道该聊什么的时候”,会觉得很焦虑?
我们一定听过这样的一句话,尤其是上学的时候。
“你不说话会死啊!”
曾经有一个国王,为了验证他们国家的三种语言中,哪一种才是真正的“上帝的语言”,于是做了一个残忍的实验。
他找了一批婴儿,这婴儿从出生开始,任何人都不能跟他们说话,包括母亲,医护人员,都不可以。
国王想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婴儿会先说哪一种语言。
你猜结果怎么样,国王证明了么?
我说过这是一个残忍的实验。
结果是,所有参加实验的婴儿,全都死亡了,没过多久就夭折了。
很抱歉,不说话真的会死。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如此重要,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如果各自没有事情干,安静超过4秒钟,气氛就会变得开始尴尬。
而我们这么迫切的需要交流的原因,是想要获得自己的【社会认同感】。
为什么需要社会认同?
因为,人们的内心渴望安全。
2
当你一个人形单影只,走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的时候,如果你突然发现,街边哪怕是一个便利店的老板,是你的老乡,你都会突然莫名的产生一种亲切感。
因为“老乡”这个身份标签,突然让你产生了安全感。
在我们选择商品的时候,在同样的条件下,如果是熟悉的人的推荐,我们选择的概率会高出一大截。
所以在销售和推广的时候,寻找第一批种子用户有一个万能的法则,叫做,找五同。
同学、同乡、同事、同行、同好。
这些熟悉的人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所以,我们对他们防备也会莫名的小一些。
另外,我们之前在讲“厌恶混乱”的时候提到,我们需要基于对方熟悉的一件事情,来讲他们不熟悉的事物,其实也有寻求安全的原因。
3
另外,有一些人说的话我们也会莫名的更愿意相信。
比如专家、学者做的科学论断我们会倾向于相信,三甲医院的医生做的诊断比隔壁老王靠谱,“内行”就是比“外行”更懂。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我们叫不出名字的产品,可能都会给自己弄个什么认证,什么专家证明,来让自己显得更加可信。
另外,“得奖”也是让我们能够觉得“可信”的一种方式。
所以你会看到,一些新出的产品和APP,在用户量不够大的时候,能够拿到一些设计奖啦,高新科技奖啦,也是不错的。
这些让自己、让产品、让观点显得更加可信的东西,我们称之为“信任状”。
一个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人,想换份工作,他在写简历的时候,就需要挖空心思打造自己的“信任状”。
比如:出身于名校,硕士学历,在某行业8年的工作经验,单独操盘了某个项目,获得某种奖励或专利,还有原公司的行业背景,等等。
可如果是一个没什么工作经历的新人,怎么找自己的信任状呢?
事实上,对一个新人而言,大家还真没指望他能有多少的工作经历,大家希望看到的,是学习能力、主动性、沟通协调能力、责任心、某些岗位的专业性、态度……等等。
找对自己适合的信任状,对沟通而言,会事半功倍。
比如我是小荻“老师”,你们多少会因为“老师”,而对我说的话更愿意相信一点。
所以我也很谨慎……万一误导了可咋办啊……
4
淘宝为了让妹子们买买买,就做了很多让大家增加安全感的事情。
比如,包邮。
比如,七天无理由退货。
比如,免费试用。
比如,货到付款。
啧啧啧,你知道这些能够让多少犹豫不决的妹子痛下狠心吗!
尤其是包邮+七天无理由退货+货到付款。
这会让妹子觉得,完全不用给钱,东西就到自己手里了,反正不喜欢退回去就是了。
然后,大家多少会因为不好意思,或者懒,然后就收下了……
大型超市里也有无数的免费品尝活动,有心的人在里面多逛几圈都能吃饱,而这,也是提升大家安全感的事情。
所以有商品,一胆敢“试”,大家会对这件商品的期待和信任感直线飙升。
你看滴滴打车杀出一条血路的时候,就是使劲儿发优惠券,勾引你去试。
5
寻找安全感的另一个表现是,损失厌恶。
就是说,我们都很害怕失去。不管是人,还是事物,还是某个虚名。
所以,腾讯系每推出一款游戏就搞排名。
别人榜上有名,你没有,你会因为害怕失去“社会认同”,而去看看这个游戏是什么。
等你也榜上有名了,游戏会一直提示你,现在的名次是什么,谁比你强,谁要追上你了。
于是你为了保证排名,就会一直打下去……
而我们为什么出去旅游的时候会使了大劲儿的拍照,要“留住这一刻的美好”,就是因为下一刻就要“失去”了嘛……
我们买纪念品,写游记,回来没事儿还给别人讲,让我们的印象更深刻,让这些美好的时刻更慢一点离我们而去。
我们看到好的文章,会习惯性的存起来,收藏到印象笔记、微信收藏夹之类的地方,看到好的公众号会先关注了再说,哪怕以后可能再也不会看。
也是因为害怕“失去”这些“知识”。
(你们有多少人就是收藏了我,而并没有看的啊……)
所以,当我们要丢弃一些明明已经不用的东西的时候,还是会不舍。
还有,我们和一些不合适的人,明明已经没有走下去的必要了,也还是很难下决心来结束。
6
基于大家的“损失厌恶”,我们还可以让人获得动力。
比如,最近就有朋友问我,小荻你最近是打了鸡血还是吃错药了,你是怎么做到日更的?
上个月,我做了一个惨无人道的决定。
开始好好做个人品牌,努力做个对我党、人民和国家有用的人。
哦不对,开始好好做个讲逻辑的好培训师。
然后,为了让我这个拖延癌晚期的人有点动力,我狠了狠心建了个监督群。
监督群的规则很简单,每天早上,我写下我当天要做的三件事发到群里,晚上复盘,如果没有完成,就要罚红包。
一开始,我说罚一百块。
但是我的群里有两个凶残的狠人,一个叫做“剽悍的一只猫”(简称猫),一个叫做“彭小六”,他们不乐意,发出了如下的评价:
于是,我的任务没完成的红包就变成500块了……
就像昨天,我有一些事情耽搁了写文章,H先生说,要不今天休息吧,不发了,明天再写吧。
我怒目,不行!我是财迷!我厌恶损失!
7
如果,你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让对方觉得“失去”,他一定会因为这种“不愿失去”而做出选择。
比如,你忙不过来,想让对方帮你做一件事。
如果你说,小李,你帮我做一下XXX吧。
他会觉得,因为帮你做XXX,而“失去”了时间。所以,就算答应了,也很不乐意。
但如果你说,小李,咱们部门比较重要的XX项目中,XXX这个事情暂时没人做,我觉得你可以试试。
他会觉得,如果不做这件事,可能会“失去”参与到部门重要项目的机会,他就会更愿意接受这件事情。
所以,你要不要,把这篇文章转给你的朋友,不要失去这样一个,帮你朋友提升安全感的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