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材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划分一般是沿用马克思对社会形态不同阶段的定义,也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中,一般将秦统一六国到第一次鸦片战争这段时间定义为封建社会阶段。
比较喜欢历史的人可能会知道封建制度的标志之一是贵族群体,贵族是封建社会的精英阶层,但在中国历史上贵族群体基本没留下什么明显的痕迹。在中国的历史中,最重要的社会精英群体是士大夫,这显然和所谓的封建存在差异,因此中国有没有封建社会阶段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算确实存在,那中国的封建历史阶段又应该是什么时候呢?
(1)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先搞明白什么是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马克思当年写《资本论》的时候,主要讨论和分析的对象是欧洲的政治形态,他总结了欧洲历史的演变规律,并推演出了人类社会最终会走向共产主义的结论。
欧洲的封建社会阶段是指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之间的这段历史,也俗称为“欧洲的中世纪”。欧洲的中世纪可以用“死气沉沉”来形容,当蛮族灭亡西罗马帝国的同时,也消灭了其几百年的历史与文化,西欧土地上的普通人又重归原始,再次进入部落生活的状态。由于文化与有效制度的缺失,并且缺乏统一的统治体,整个西欧社会生产力低下,普通人被捆绑在土地上,生活在闭塞的村落中。但又由于战争武器的快速发展,不同于原始社会,中世纪的战争的毁灭性显著提高,因此区域性的民众往往会选择聚集在某些声望卓著的领袖周围,最终形成一种封闭的领主制度,在领主们之间进行残酷的战争后,最终的区域性胜利者成为了某些地区的王。而这套自下而上慢慢形成并又自上而下进行管理的制度叫做封建制度,“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和“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两句话很好的阐释了它的精髓。
(2)
但反观中国历史,秦朝之后,帝国对传统中国区域的统治基本上都是使用郡县制,只有在边远地区部分采用了封国的方法,而出现封国的情况无非以下两种:
1、一种情况是被封国的区域本来就是一个部族或者国家,它们只是依附于“中国”,中国只是追认了他们对这个地方的统治权,但将其划入了整个中华帝国的统治范围,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新疆,古称西域,由于交通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整个新疆地区在新中国解放之前长期处于半自治状态。
2、另一种情况就是对开国功臣的封赏,但这类封赏的周期很短,往往在一个帝国第三代皇帝之前就会基本消化为帝国直接统治的郡县。有名的例子有康熙平三番和刘邦吕后灭韩信。
由此而知,课本中认为秦朝之后的历史属于封建社会明显是存在问题,在古代中国能比较贴近“封建制”定义的历史阶段反而是先秦历史。当年周天子将部分土地分赐予王族和功臣,封疆建国成为诸侯王,而诸侯王对封国是拥有完全自主权的,在封国之内诸侯们又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卿获的领土则称为“家”,最后卿大夫还会授予一些底层贵族特权或土地,这些底层贵族就是我们了解的“士大夫”。有一句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的正是士、卿、诸侯、天子的一个等级推进。
因此如果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定义进行划分,中国的封建历史时期应该是先秦历史,秦朝之后的中国历史是以郡县制和帝国政体存在的。由于这个社会形态没有在欧洲产生,姑且只能叫做“帝国社会”。纵然是马克思也很难想到中国会出现独特的社会形态阶段,一些学者为了证明马克思的正确性,生掰硬套把一些理论扣到中国历史中,这正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背道而驰。
(3)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的“封建制”与欧洲的“封建制度”是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翻译使用。在中国“封建制”只是一个政治制度,它是自上而下诞生的是一种统治手段,它与“郡县制”对应。而欧洲的“封建制度”是自下而上产生的,是一种社会形态,与“奴隶制度”对应。
其实稍作研究就可以发现,中国的封建制阶段与奴隶制在时间线上是并存的,那时候的奴隶制可以认为是经济生产力制度,而封建制是社会政治制度。而在郡县制兴起时,伴随的是生产力的提升,中国经济制度核心变成了农民与地主的博弈。因此,自秦朝以后,处于中央集权帝国统治下的中国古代历史都不应该称作封建历史时期。
(4)
此外,中国从封建制跨入帝国制度,也产生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副产品。当中国消灭了贵族并进入自己独特的历史演进的同时,社会精英选拔成为了帝国最头疼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大问题,古代中国最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才选拔制。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中,骑士与贵族是社会的精英阶层,起到了调和国王与平民之间矛盾的作用,而在中国离开封建成为帝国制度时,也必然存在一个中间阶层来调和矛盾,稳定社会,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士大夫”。
中国的士与欧洲的骑士在封建制度阶段,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应的。只是,从蛮族灭亡西罗马到文艺复兴的1000年中世纪历史中,欧洲实在没有什么文化的演进,最终封建制度只催生出战斗的象征——骑士。而在封建制度结合了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后,中国诞生了以文化为导向的士族阶层。
在封建社会中,骑士与士大夫的产生与贵族血缘息息相关。因此,在欧洲封建制度成为了政治制度同时也成为了社会基础。而当古代中国走入郡县制之后,便遇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何选拔出新的士族?
为了巩固帝国政权,就不能搞世袭,为此早年的帝王们绞尽脑汁。首先诞生的是察举制,尝试通过道德指标来选拔才敢,但是道德指标是在容易作假,最终依旧会形成世家门阀,曹操在逐鹿中原时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方法,但到曹丕登基的时候就已经不得不妥协为九品中正制。从秦汉到隋唐各类人才选拔方式层出不穷,在此间800多年历史中,后起王朝不停的吸取前代王朝的教训,最终诞生了全世界首套考试制度——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