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正月初六,现任班级课代表尤晓彤用微信给我拜年,并询问寒假有没有随笔作业,还说班里有些同学都奇怪我没有布置写随笔,这很不正常,不符合我一贯的做法。我笑了起来,很是得意:学生将随笔当成生活必需品了,写随笔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我回到:“不写随笔,是不是感觉生活像缺了什么似的。因为过年,年前没布置;现在你不问,我也正想。” 我对随笔的坚持,初见成效。
开学之后,我批阅学生的寒假随笔,欣喜地发现:很多学生,寒假伊始就写随笔,完全自觉行为,不因为我没布置而不写;并且将具体写作日期明确地写在题头(平时我这样要求的)。在老师没有布置的前提下,学生能将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手记下,成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常态,这令我欣慰。学生对随笔的坚持,有一定效果。好的习惯,力量是强大的;但培养一种良好学习习惯可不是一天两天那么简单,是师生长期摸爬滚打共同努力的结果。
大部分学生一提写作,就头疼;仿佛写作是天底下最难做的事。无论老师怎么淡化写作的困难,但在学生看来,写作就是最难!难在哪里?不在作文本身,而在学生不愿动笔不愿动脑这种习惯上。余华曾经说过:“写作的捷径,只有一个字,就是写!写个二三十年,写作就变成了你的生活。”余华所言极是,不写怎能整出一篇文章,作文又不是靠吹牛吹出来的!“写”果真能变成学生的日常生活,一篇随笔怎能写不出,写不好。要解决学生愁写作、怕写作的问题,得从根源上入手,“逼迫”学生不断地写。
(一)高一到现在(高二下学期),用时间熬炼
高一学生一入学,我就布置写随笔,并强调随笔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写随笔,就是要记下我们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一些想法,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突然闪现在脑中,这时要及时用笔记下;否则,时过境迁,会遗忘。一周写一篇,鼓励写二篇甚至更多篇。一周的时间够长,不止有一二个像流星一般突然出现的想法。
字数先是根据中考要求600字为准,再慢慢地加到800字甚至1000字。刚开始,我不要求学生写得多么得体多么讲究技法(一般写的不会太好),关键看写的字数够不够、篇幅长不长。随笔就是我作文教学的一块自由田,任由学生驰骋发挥;不要规矩太多,教法太多,学生可连载小说,也可写诗填词。孙绍振先生说过,作文教学有时是反效的,就在于教师越教越有框框,学生越不会写。鉴于此,对于篇幅长、字数多的随笔,我就大加表扬,毫不吝啬;以督促学生先在篇幅上写长。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叙述描写,字数多,学生很自然就能运用多种技法加以表现,可能事先他们并不知晓。
学生喜欢老师表扬,尤其刚入高中,以期树立在陌生同学中的良好形象。我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一旦“逮住”学生的亮点,就“狠狠地”表扬,被表扬的学生随笔越写越长,其他学生也努力往前赶。于是,班里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越写越多,越写越好。
一周二周……一篇二篇……在每个必写的星期里,随笔越积越多。学生用时间熬炼随笔这锅粥,愈久弥香。
(二)随笔就是生活
冈察洛夫曾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的写作是一潭死水,正如冈察洛夫所言——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这个道理学生都懂,懂又能怎样,到了写随笔的时候,他们还是一筹莫展,不知道写什么好。高中学生的生活主要是以在学校学习为主,要说没什么好写的,大家都一样;可总有一些学生的随笔写得生动逼真,细腻深刻。据我了解,随笔写得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学生能细致地观察生活。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能留心观察生活,这是写好随笔第一步。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作文要贴近生活,写作离不开生活,但是有了生活就一定能写出好作品?生活不等于写作。既然这样,把生活转化为作品,是需要过程,实施一些做法。过程不必着急,慢慢坚持;而一些做法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加入实施。在开始写的时候,学生没有话题意识,于是我先设置一些话题,譬如“军训中发生的小事”“你家的厨房”“在学校吃饭的见闻”“学校的夜晚”“让我猜猜你笔下的同班同学是谁”“母亲的双手”等等,用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构思。有些话题光靠想象,很难贴切写出;学生提前进行充分观察和构思,动笔写下来就是容易的事了。慢慢地,学生就有话题意识,随笔也就成了生活。
(三)我是学生最忠实读者
学生刚入学写的随笔,字不通句不顺,再加上学生愁写一般会以应付作业心态写作成的;我阅读时,像喝草药似的,苦涩难以下咽。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付出体力和磨砺耐力极其艰难的事情,我任教的两个班一百多本随笔,按每周每篇不少于600字来算,总共不少于六万字;假如每分钟阅读200多字,就能大致算出我每周批阅随笔花费的时间了。
有些学校的老师,从来不要求学生写随笔,只写考试作文,学生高考成绩也不低。这种情况存在,也无可厚非,毕竟高考是指挥棒。有时老师们也会怀疑在随笔上付出那么多精力和体力,对学生有什么好处,对语文教学有何益处。就高考而言,两周一次大作文写作,也足够了,语文课程标准也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写随笔,那为什么还要求学生写随笔凭空增加自己的工作量?我在劝导学生坚持写随笔的时候,经常说:“你写的随笔,不一定在高考中用上;但它一定是你高中生活的真实记录。俗语道:雁过留声,人过留迹。很多年之后,你可能不记得老师讲过什么知识,但当你拿起你的随笔本时,高中生活马上浮现在眼前。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的呢?”我不将学生高中三年的写作当成急功近利的事情来看待,并晓之以理,学生也明白了写随笔的道理,自然会努力去做。
周一收齐随笔,我不会着急批完然后发下去;有空就批一部分,分三四天批完。有精彩的随笔,会让作者在课堂上读一读,大家交流讨论一番。我先读,然后作者读,班级所有学生集体聆听阅读,最后我将文字稿印发给大家,再细读。如此循环往复。
学生有小烦恼,会在随笔里寻求我的看法;学生有小秘密,会跟我分享;学生有高兴之事,也会让我一起高兴;学生下一些决心,也会寻求我的监督……总之,他们把我看作最忠实的读者。学生用随笔这一桥梁,去寻更广阔的一片天地。我有时不是在读随笔,而是在读一个个学生了。
学生坚持写随笔到现在,我坚持阅读到现在。学生笔下的文字不再像开始时那么晦涩难懂,我读时也渐渐有了“享受”之感。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