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嘉倩最近和她老公老林吵了一架,原因是他们两口子带着儿子轩轩去和老林的几个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两个和老林关系非常好的朋友就"逗”轩轩,他们让轩轩说更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有的孩子童言无忌直接会讲出更喜欢谁。
可能轩轩刚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难度,孩子左右为难,小脸憋得通红,想说什么又说不出,轩轩为难的样子让饭桌上的人乐的哈哈大笑。
接着有人又跟轩轩说:“爸爸和妈妈必须得选一个,不然你就得跟我回家了正好我家有个女儿,缺个儿子!”
众人又哈哈大笑,但轩轩被吓哭了,嘉倩终于忍不下去:“你们无不无聊!”她带儿子离席而去,场面一度很尴尬。
回家后两口子就吵了一架,老林觉得那只是小玩笑,无伤大雅,朋友逗孩子没有恶意,嘉倩的做法小题大作,让大家下不来台。
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保护孩子
可能嘉倩的处理方式太激进,但是她的态度其实没有错。我们可以想象当大人都在笑的时候,轩轩一定从大家的表情中感觉到什么地方错了,但是又不知道错在哪里,他一定很惶恐,很不安。
捉弄孩子,在中国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为难、哭泣、害怕,目的是为了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确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管我叫爸爸,我就把东西给你……”
“哎呦,我要剪掉它,你要没有小鸡鸡了怎么办?”
“布娃娃没了,被人偷走了……”
“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跟我回家吧……”
大人们用各种方式体现着自己和孩子相比的各种优越感和控制权,这已经不是”逗“孩子,而是捉弄。“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大人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孩子快乐的场景事件,这包含的是童心、快乐、幽默和智慧。而捉弄,体现的是野蛮、暴力和不尊重。
孩子感受强烈却无力反抗
大人感知薄弱常无所作为
可能现代都市生活里一些野蛮的方式比较少见了,但是大人们捉弄孩子的思维方式依然很普遍,孩子在很多场合依然是被捉弄的对象。
有一些电视节目甚至把这个搬上了舞台,让孩子在无数观众面前被问谁最爱哭鼻子,谁最常被妈妈打,谁成绩最差……
虽然这些没有之前列举的行为那么粗俗,但是本质是一样的,当孩子成为那个“当事人”被聚焦的时候,孩子表现出的通常是不知所措,一脸的委屈和害怕。
成人会觉得这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孩子一下,孩子一哭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这些玩笑对孩子来说一点都不有趣,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然而这种“暴力”附着在孩子身上的感受非常强烈,成人对它的感知却很弱。孩子没有能力面对和反抗,受到的只有伤害。
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
会产生社交恐惧甚至品德缺陷
那些像轩轩一样常被父母的“朋友”捉弄的孩子,在和外人打交道时会渐渐流露出不自信,说话没以前大方了,常常想说又拿不准,眼神里一片犹疑躲闪。
有个朋友的孩子曾从睡梦中哭醒,问他怎么了?孩子说梦到爸爸去幼儿园接完他就不要他了,独自走了。可见大人一个无聊的玩笑,会给孩子带来多么深刻的恐惧。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坚决地反对这种行为,他认为孩子在和大人接触的时候,同时在接受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例如那些经常被骗的孩子,就会慢慢养成不信任别人和说谎的习惯。
所以孩子的事没有小事,在家长眼里的小事对孩子来说是大事。凡遇到这类事,作为家长要礼貌而坚决的制止,如果对方还不当回事,那么请记住对方在伤害你的孩子,请开启diss模式。
今日重点
捉弄会伤害孩子自尊心,让孩子产生社交恐惧甚至造成品德缺陷。事关孩子成长,家长遇到一定要礼貌而坚决的制止这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