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开林清玄的《心的菩提》,有小径通幽的感觉。
《心的菩提》和《情的菩提》,是林清玄从自己的十册菩提系列散文中,选文140篇编成的两册精选集。因为是精选,所以就更值得静静地欣赏,细细地品读。
走进书中,就仿佛漫步于郊野公园的路径上,悠然自得,满心欢喜。那连绵的山丘,清澈的小溪,如镜的湖水,成荫的树木,悦耳的鸟语,扑鼻的花香,绿茵的小草,和煦的阳光,徐徐的轻风,清新的空气等等,无不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转悠间,依稀听到声声清脆悦耳的晨钟暮鼓,来到一座清幽的寺院,开始禅修的功课。
读着读着,渐渐就感受到,林清玄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慈悲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要轻轻地走路、用心地过活;我们要温和地呼吸、柔软地关怀;我们要深刻地思想、广大地慈悲;我们要爱惜一株青草、践地唯恐地痛!这些,都是修行的深意呀!
可见,不论是大人或小孩,不论在城市或乡村,有许多人因为无知的轻忽制造着无数众生的痛苦以及自己的恶业,大人的习染已深,我执难改,这是无可如何的事,可是,我们应该如何来启发孩子的悲怀,使他们不致因为无知而堕落呢?以现在的情况来看,由于悲怀的失去,我们在乡村的孩子失去了纯朴,日愈鄙俗;城市的孩子则失去同情,日渐奸巧。在茫茫的世界,我们的社会将要走去哪里呢?”(见《践地唯恐地痛》和《欢乐悲歌》两文)
“纯善的意念是哪里来的呢?纯善的意念是来自心的智慧与慈悲之开启。有许多佛弟子常常发愿说:‘我要为佛教工作。’一位上师曾说这个观念是不够广大的,佛的弟子应该发愿为所有的众生工作,把自己的福德用来与众生的苦难相交换,甚至在呼气时,观想把自己拥有的善根福德随风飘送给众生,在吸气时,观想一切众生的众苦都流入我身,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进入纯善的境地。”这里领略到的是作家的菩萨胸怀。(见《纯善》一文)
通过生动的比喻,林清玄教你怎样看待生命:“我们既没有慧根能彻底地醒觉,但我们也不是完全迷梦的钝根,我们一般人都是介于梦与醒的边缘,都是在半梦半醒之间,就在此时此地的生活里,我们不全是活在泥泞污秽的大地,在某些时刻,我们的心也会飞翔到有晴空丽日、有彩虹朝霞的境界,偶尔我们也会有草地一般柔美、月亮一样光华、星辰一样闪烁的时刻,用一种清明的态度来看待生命。”(见《半梦半醒之间》一文)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表,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凡事只做表面功夫,当然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见《生命的化妆》一文)
要做到笑骂由人,宠辱不惊,追求禅师的境界,他这样告诫我们:
“在实际的人生里也是如此,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笑谈、一个动作而心不自安,甚至茶饭不思、睡不安枕;其实,这些眼神、笑谈、动作在很多时候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之所以心为之动乱,只是由于我们在乎。万一双方都在乎,就会造成‘狭路相逢’的局面了。
可见要做到真心体寂,哀乐不动,不为外境言语流转牵动是多么不易。我们被外境的牵动就有如对着空中撒网,必然是空手而出,空手而回,只是感到人间徒然,空叹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罢了。禅师,以及他们留下的经典,都告诉我们本然的真性如澄水、如明镜、如月亮,我们几时见过大海被责骂而还口,明镜被称赞而欢喜,月亮被歌颂而改变呢?大海若能为人所动,就不会如此辽阔;明镜若能被人刺激,就不会这样干净;月亮若能随人而转,就不会那样温柔遍照了。
两袖一甩,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布履一双,山河自在;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这些都是禅师的境界,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果可以在生活中多留一些自己给自己,不要千丝万缕地被别人牵动,在觉性明朗的那一刻,或也能看见般若之花的开放。”(见《吾心似秋月》一文)
“我时常把进入想象城堡的时间称为‘清凉时间’,有了清凉时间才可以使一个平常人也有非凡的生活智慧,也才能做一个平常而不平凡的人。”惟有这样,才可做一名智者。(见《想象的城堡》一文)
在红尘浊流中,作家让你享受到清欢:“生在这个时代,为何‘清欢’如此难觅?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如果你要享受清欢,唯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涤自己的心灵,因为在我们拥有愈多的物质世界,我们的清淡的欢愉就日渐失去了。”(见《清欢》一文)
“一个人格境界的确立正是如此,是在有情中打滚、提炼,终至永保明觉,观照世间,那时才知道什么叫做‘蓦然回首’了。
唯有清明的心,才体验到什么是真实的美。
唯有不断的觉悟,才使体验到的美更深刻、广大、雄浑。也唯有无上正觉的人,才能迈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
一个人就应该确定这样的人生走向。(见《走向生命的大美》一文)
对于事物要成为不朽,林清玄深情地说:“在我的手中,莲花谢了,但并不朽坏,这一点使我异常欢喜,也使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心,总有一些事物可以不朽。那焚烧成烟尘的莲瓣也不是朽坏消失,而是飘到不可知的远方。”(见《莲瓣之不朽》一文)
“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经典,其实是在讲心灵的种种尘垢和种种磨洗的方法,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恢复人的本心里明澈朗照的功能,磨洗成一面镜子,使对人生宇宙的真理能了了分明。”这就是佛教经典的真谛。(见《佛鼓》一文)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觉得是在读林清玄本人:“因为我深信,一个作家在写字时,他画下的每一道线都有他人格的介入。”(见《柔软心》一文)
“我为了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这也使我想到,‘禅’之一字实非名相,任何众生只要在心灵上保有创意,不断地超越、提升、转化,就是在走向禅的道路,历程上或有不同,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我在心里向那些曾为提升人类文明、艺术、心灵,奉献一生的人顶礼致敬,艾森斯坦是其中之一。”我也向林清玄这位老师送上深深的敬意!(见《生命的化妆》和《心的蒙太奇》两文)
书中,还有许多的佛性禅意值得领悟;还有太多的金玉良言值得品味;还有不少的真知灼见值得铭记。从中,可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心田得到滋润;心理得到平衡;迷梦得到警醒;视野得到拓展;智慧得到增长。读完这本书,就像接受了一次佛法的沐浴,完成了一次人生的修行。
日本茶道的鼻祖绍鸥说:“放茶具的手,要有和爱人分离的心情。”这也正是我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