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句子能够一针见血,很刺耳呢?我想那句子应该不是仅仅能打动人那么简单,更直接的是直入人心,让人为之疯狂,为之动容,乃至为之震撼后有所行为!
而尼采在他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也说过这句话:“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这句话无疑也是角度刁钻,直接让人看到了向往阳光的大树本性也是十分黑暗的。
尼 采(1844-1900)
1844年10月15日,尼采生于普鲁士萨克森的一个传教士的家庭。他幼年丧父,从小孤僻。10岁开始写诗,但过早地对死亡有了成人般地认识,如他的诗中所道:“树叶从树上飘零/终被秋风扫走/生命和它的美梦/终成灰土尘埃!”他酷爱古典音乐。1858年,他毕业于一所文科中学,后在一所教会学校阅读了有关宗教的著作。1864年中学毕业以后进入波恩大学学习神学,不久改学古典语言学。后来他又转入莱比锡大学继续学习古典语言学。他对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非常痴迷。从1869年起,尼采到瑞士的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语言学教授,在那里执教10年。1879年,他因为患眼病和精神分裂症而辞去了教职,从此成为无业者,辗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家的一些城市之间,一边治病一边著述。1889年,他心力交瘁,处处不如己意而陷入孤独后的疯狂.
1889年,尼采突然神智失常。此前,他的哲学几乎完全被世人忽视;此后,他逐渐成为各类人争相膜拜的偶像。然而,对尼采思想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尼采当年曾有预见:"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我和不属于我的思想混为一体!"《牛津通识读本:尼采》通过对尼采生平与著作的探究,揭示了尼采思想中固有的模糊与歧义,并对百年来人们对尼采作品的诸多误读进行了梳理。
●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尼采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尼采
●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尼采
●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
——尼采
●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 眼中的形象 越是渺小。
——尼采
●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尼采
●白昼的光,如何能够了解夜晚黑暗的深度呢?
——尼采
●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 ,这是一种 “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尼采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尼采
●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
——尼采
●完全不谈自己是一种甚为高贵的虚伪。
——尼采
●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一个受苦的人,如果悲观了,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也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他将受到更大的苦。
——尼采
●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
——尼采 《善恶的彼岸》
●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尼采
●谦逊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
——尼采
●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制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
——尼采
● 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
——尼采
●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
——尼采
●也许你感觉自己的努力总是徒劳无功,但不必怀疑,你每天都离顶点更进一步。今天的你离顶点还遥遥无期。但你通过今天的努力,积蓄了明天勇攀高峰的力量。
——尼采
● 愚昧无知是一切痛苦之源。
——尼采
●常常谈论自己的人,往往只是为了隐藏自己。
——尼采
●一棵树要长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么它的根就必须更深入黑暗。
——尼采
●迟到的青春是持久的青春。
——尼采
●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尤其与人交往时,即便看透了对方的某种行为或者想法的动机,也需装出一副迟钝的样子。此乃社交之诀窍,亦是对人的怜恤。
——尼采
●在需要面前,一切理想主义都是虚伪的。
——尼采
●白昼的光,如何能够了解夜晚黑暗的深度呢?
——尼采
●赞扬比责备有更多的强加于人的成分。
——尼采
●鄙薄自己的人,却因此而作为鄙薄者,尊重自己。
——尼采
●高贵的灵魂,是自己尊敬自己。
——尼采
●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尼采
●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
——尼采
●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事辩护。
——尼采
●当我到达高处,便发觉自己总是孤独。无人同我说话,孤寂的严冬令我发抖。我在高处究竟意欲何为?
——尼采
●要填饱肚子,是人不能那么容易的把自己看作上帝的原因。
——尼采
●其他人的虚荣心只有在和我们的虚荣心相反时,才会令我们反感。
——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