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有人说知识改变命运,《做出好决定》说你的决定构建你的命运。
读完这本书,我更认同后者。
我们的人生就是由大大小小的决定构成。小到吃什么?穿什么?大到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找什么样的伴侣?要不要辞职创业?
我们赚多少钱、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幸福水平都主要取决于我们做出的决定。
然而,决定如此重要,我们却很少有人受过相关的正规培训,即使站在人生重要的岔路口,我们的决定仍然可能跟着感觉走。
《做出好决定》正是这样一本书,旨在提高我们的决策能力,学会用理性掌控工作与生活,不再为自己冲动或错误的决定而后悔莫及。
你的人生,由你决定
理性是良好决策的基础,只有凭借逻辑、精细的分析、仔细搜索最充分的资料,才能产生最好的结果。理性就是你和梦想之间最短的距离。
书中提出了理性决策的6个步骤。但也认识到,绝对的理性很难,我们的个性、持有的偏见、错误的认识,会影响到整个决策过程的走向。
因此,作出好决定的关键,正是在认识到我们的局限性之后,学会“控制不理性”,减轻个性、偏见、错误认识的影响,适度掌握需要的资料,做高效的决策者(而非完美的决策者),以尽可能短的距离朝我们的梦想前进。
目标导向,一切都始于目标
要成为高效的决策者,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意识,任何选择,都应以目标为导向。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好处,导致决策失误。
比如找工作,会涉及到薪水高低、交通便利、职业成长性、是否喜欢、辛苦程度等等。再比如谈朋友,会考虑到身高、颜值、性格、职业、潜力、家庭背景等等。
这么多选项,不可能都十全十美,甚至互相矛盾,这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很难取舍,导致左右两难的境地。相反,目标越清晰,进行权衡也就越容易。
8项性格测试,了解自己
我们的成长过程决定了我们的价值观、个性和偏好各不相同,只有了解自己,才知道想过什么样的人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它们是怎样影响我们的决策过程的。
书中提供了8个方面的性格测试题,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个性特质。
下表既是一份测试结果汇总,仅供展示。
个性会影响决策,有时起阻碍作用,有时也可能起促进作用,将与具体的情境有关。
决策风格:理性风格注重事实、细节和理性的因果逻辑,他们客观,不通过感情来评估事实。直觉风格注重观点之间的可能性和联系,比起理性,他们更注重自己的价值理念。
风险偏好:了解风险对于决策者来说非常重要。不愿意冒险的人,更可能倾向于那些与现状相比差别更小的方案。愿意冒险的人,则可能会选那些独特的、风险系数更大的方案。
完美主义:完美主义者总想每个决定都是完美的,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常常会后悔自己的决定。只求达标、差不多就行的人则只要找到行得通的方案,就会终止决策程序。
谁控制你的命运:有些人认为他们的命运由自己掌控,有些人认为命运是由外界决定。前者为内控型,后者为外控型。内控型的人相信自己的决定很重要,在改进决策技巧方面的积极性更强。 相反,外控型的人会认为自己影响生活的能力有限,不会特别在意提高自己的决策技巧。
拖延指数:高度拖延症患者,很难做出决定,更别提重大决定了,这会使机会流失,导致后悔。而完全没有拖延症的人,又可能会为过早行动而后悔。
易冲动指数:易冲动的人,偏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手头的事情上。和拖延症一样,在一些情况下,冲动也是有好处的。对于只会产生短期影响的小决定,快速决定的能力可以减少压力,使生活更加简单。但是对于影响生活轨迹的重大决策,冲动会让你做出反复无常和低质量的决定。
情绪控制: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理性决策要求我们做决定时尽量淡化情绪的影响。但是一旦做出决定后,强烈的感情反而让我们处于优势,会变成我们执行决策的动力。
过度自信:良好的决策要求我们不仅知道事实,还要求我们了解自己知识的局限性。而如果我们过度自信,就会盲目坚持己见,而忽视对立的证据,也不会考虑更多的方案。
在判断和决策中,没有任何问题会比过度自信更为普遍和更具灾难性。
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美国幽默作家亨利·惠勒·萧
10个偏见和错误认识
理性决策除了会受到个性的影响,还会受到我们的偏见以及错误认识的影响。
1)即时满足
即时满足,即不喜欢延迟满足,享受在先,活在当下,缺乏长远目光。
为什么我们会很不想减肥、戒烟以及偿还信用卡呢?因为不这么做会带来即时的快乐,而把代价延迟到不可知的未来。
策略:设立一个长远目标,并经常检查这个目标。
2)锚定效应:你的终点取决于你的起点
锚定效应是指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重视的倾向。一旦沉锚后,我们很少再去考虑随后出现的信息。
锚定效应是广告商、政治家、房地产中介、律师等游说人士广泛运用的技巧。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无处不在,如买车、买卖房子、协商薪水,但凡需要讨价还价的时候。一旦谈判开始,锚定效应也就开始了。
策略:如果是买家,不要太看重最初的价格。如果是卖家,试着通过制定最初价格来获取主动权。
3)选择性知觉偏差:你所有的认知都带有偏见
认真更多地受到个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态度、兴趣、经历、背景等都会影响到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式。基于带有偏见的认知,我们有选择地认识和诠释事件,并把这个诠释称之为现实。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客观公正,我们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世界,相信我们想相信的事情。
策略:注意到自己的所有认知都存在偏见;换位思考,考虑一个局外人是如何看待这一情形的。
4)证实偏差:我听到的是我想听的话
我们很多所谓的推论,都包括寻找论据来使自己相信我们已经确信的东西。——鲁冰逊
证实偏差,是选择性偏差的具体表现之一。我们寻找信息来再次确认之前的决定,不重视那些与我们判断相矛盾的信息。
策略:持有怀疑态度;思考你的观点有可能是错的,然后试着证明它们确实不对。
5)代表性偏差:没有什么成功可以复制
用代表性偏差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很多鸡汤文不靠谱。那些拿来做例证的小故事,真的有代表性吗?相似度有多大?总样本数是多少?
我看到更多的是,随意罗列了2、3个故事,然后就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真的用这样的结论来作为我们判断的依据,那就真的吃药了。
策略:在不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比较要谨慎;极端的表现之后往往会出现趋于平衡的表现;小样本会扭曲结果。
6)熟悉度偏见:不要被熟悉的事物蒙住了眼睛
当做决定时的情况与以前出现过的情况类似时,我们倾向于把之前做过的决定照搬过来。
正是由于熟悉度偏见,一般的投资者倾向于投资自己熟悉的股票,消费者习惯性地购买之前买过的品牌。(在我刚看过的《影响力》一书也提到,我们更喜欢我们熟悉的事物)
策略:为了最大限度地克服熟悉度偏见,我们需要走出舒适地带,寻找那些看似遥远或陌生的决策方案,尝试未尝试过的事物。
7)理解沉没成本:承认错误,及时止损
我们很多人在做决定时会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举例来说:在饭店吃饭,强迫自己吃完自己点的所有菜,吃到撑。明明不满意目前的恋人,却又觉得相处了那么长的时间,分了可惜。坚持看完一场不喜欢的电影,因为已经付费了。
策略:认识到——今天做的决定只影响未来,而不是过去,所以做决定时,不要注重过去的亏损和成本。
8)有限搜索错误:不要缩减你的选择范围
一切都应该尽可能地简单,但不要太简单。——爱因斯坦
当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我们会通过降低标准和减少方案的数量来简化复杂得决策过程,一旦找到一个满足标准的方案,我们会尽快终止决策程序。而我们在审查方案时,会从那些与现状最接近的方案开始,这样就可能在拿出真正的创新性方案前,我们已经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选择了。
策略:不要过早地判断备选方案;扩大选择范围;看看超出常规、不显而易见的方案。
9)不做决定也是决定
在面对一个艰难或复杂的决定时,我们中很多人的自然反应就是什么都不做。人们似乎觉得一味延迟这个决定就会带来最小的损失。其实不做决定仍然是一种绝对,这个决定就是维持现状。
如果现状是期望的状态,那么什么都不做是合适的。但是为了避免一个艰难的抉择而采取这种方法,那它就会变成一个严重的阻碍。
策略:挑战自我,质疑现状。为了确保不是对现状太过满意或是害怕改变,你应该时不时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不应该追寻另一条道路?把问题从“我为什么应该改变”改成“我为什么不应该改变”,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在问题变得严重之前解决问题。
10)人生关键的决定就那么几个
基于理性分析的决策,可以提高正确率,减少后悔。那么是不是事无巨细都要应用“理性决策的6个步骤”?当然不是,我们还得考虑高效性,投入产出比。
如果是那些只会产生短期影响的决定,我们不妨随意些。只有在选择学校、专业、职业、伴侣、辞职、创业等,会影响到我们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大事件上,方需要尽可能的慎重。
这既是一本干货满满的工具书,也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学书籍。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改变思维误区,改变我们做决定的模式,从而改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