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不良行为根源在于父母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第四章开始即提出了孩子的不良行为的定义,缺乏知识或者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
在尼尔森列举的五种行为类别来看,发展适应性行为,大多数人感觉比较陌生。
其实,这是由发展适应性原则延伸而来的,发展适应性原则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针对美国幼教界普遍提出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等倾向提出来的。
主要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简尼尔森在书中也提到了发展适应性行为,就是跟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也就是孩子的自然行为。
我们从简尼尔森对不良行为的定义来看,孩子的这些行为同样也适用于成年人。
试想一下,谁还没有崩溃的时候,父母也会因为缺乏知识、认知、技能,而陷入被“情绪脑”控制的状态。
因此,简尼尔森提出来,父母也同样具备不良行为。
读到这里,突发奇想,如果发起一项活动,由孩子来定义父母的不良行为,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呢?
现在,我们来探索孩子的不良行为是从哪里来的呢?
根据简尼尔森的提示,我们不难看出有两个渠道来源:
一是被父母定义出来的。
父母的认知不到位,将孩子的发展适应性行为错误的定义为不良行为。通俗理解就是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自然行为,被父母用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判定为不良行为。
举例而言,孩子幼儿时期,拿了喜欢的玩具没有付费。在成年人的价值评判体系中,这属于偷窃行为。而在孩子大脑中,仅仅能够识别出,他只是喜欢这个玩具。
当父母傲慢地将其定为偷窃行为,粗暴地其进行惩罚、说教,后果就是在孩子心中埋下一根刺。
时间越长,刺埋的越深,直到有一天,身心就会发炎,甚至流脓,你就会发现后果的严重。
二是从父母行为复制而来。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原件不标准,复印的效果就会出现严重偏差。
孩子刚出生时,父母就是世界的全部。他们勇敢,充满着好奇心,模仿着父母的一言一行来探索世界。
到了青春期,受荷尔蒙分泌以及大脑发育的影响,孩子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对价值观的判断存在偏于乐观的理性,用自己的方式验证父母的价值观。
这也是孩子在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的过程,也就是自尊体系建立的过程。
作为父母,会习惯用成年人的大脑和社会阅历形成的评判体系作为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行为。
容易导致孩子用错误的方法去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就会出现书中提到的四种错误行为,分别是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这样的话,第二个渠道同样来自于父母。然而,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一直认为自己是对的。父母认为爱最重要,而爱的方式却经常被忽视。
具体一点,父母习惯用感受代替事实来表达观点,喜欢贴标签,评判。看似是成年人的智慧,实际上,正是这些所谓的智慧,孩子丢失了归属感和价值感。
错误的奖励、过多的控制、消极的语言等都会导致孩子另辟蹊径来寻求父母的爱。
我特别认同简尼尔森说的观点,孩子的不良行为有一半是父母的责任。不过,我想强调的是,就是另外一半,其实也是父母强加的。
不知道,这个结论,有多少父母可以接受。
觉察识别不良行为,不仅局限于孩子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也不例外。
《正面管教》与其说是教父母如何管教孩子,不如说是教父母如何管教自己 。
父母控制不住自己行为,却要求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
将这一现象梳理出来,才会发现父母的傲慢。
识别不良行为,简尼尔森书中提到了错误目的揭示,除了针对性的为青少年给予正确的鼓励外,还有一点,就是暗示家长也要觉察自己的不良行为。
书中提到了三条线索,分别是:
第一条线索,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
如果父母仅仅是感觉到愤怒和沮丧,这并不是第一反应,需要探索自己愤怒和沮丧背后隐藏着什么?
如果是心烦、恼怒、着急、愧疚,说明孩子在寻求你的过度关注,他们认为这样才能获得归属感。
如果是被激怒、感觉受到挑战、威胁、被击败,说明孩子在寻求权力,他们认为只有控制或主导才能获得归属感。
如果是伤害、失望、难以置信、憎恶,说明孩子在实施报复行为,认为自己得不到归属感,你们也别想好过。
如果是绝望、无助,说明孩子在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不配获得归属感。
第二条线索,父母要求孩子停止行为时,孩子的反应。
如果孩子的反应是暂停片刻后,又回到老样子,或者换一种方式干扰,说明孩子在寻求过度关注。
如果孩子变本加厉或消极抵抗,则是寻求权力。
如果孩子行为升级、反击、以牙还牙,则是报复。
如果孩子消极、毫无响应,则是自暴自弃。
第三条线索,目的揭示法。
帮助孩子认识到行为的错误,可以用反射式倾听、启发式提问等工具,通过沟通交流来帮助孩子识别。
通过错误目的表,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第一感受以及制止孩子的行为,往往是孩子错误行为的起点。
父母也不容易,习惯用愤怒和沮丧来掩埋第一感受,也会受情绪脑控制,采取一些短期见效或者自以为有用的行为,最终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
由此可见,识别孩子不良行为之前,父母先要学会觉察自己的不良行为。
不知道,这个结论,又有多少父母可以接受。
赢得孩子的最好途径
赢得孩子最好的途径,就是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态度来解决问题,保持边界、关系、尊重和平相处三要素。
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一场战争的话,如果父母赢了,就是悲剧。
如何不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评判要求孩子,这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大脑额前皮层要到25岁才能完成发育,在赢得孩子的过程中,这个因素必须要得到重点考虑。
《正面管教》提到了52种工具和方法,这给父母们提供了一种可以习得的路径,也给一些深陷亲子关系泥淖中的父母提供了救命稻草。
当父母放下自己的傲慢,愿意去看到倾听孩子时,孩子会表现出明显的配合感,即便嘴上不认账,心里也会出现松动软化。
这是因为孩子感受到了尊重,找到了归属感。
当父母不再控制孩子,用正确的方法鼓励孩子,品质和技能的习得也会变得更加有效,这会给他们带来价值感。
父母,曾经是孩子全部的世界。等孩子长大后,就要学会转变角色,成为孩子的教练。
因为,规则变了。
因此,赢得孩子最好的开始就是父母的觉醒,父母要先改变。
不知道,这个结论,又会有多少父母能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