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第36篇
我觉得在进一步讲“自我”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应该先认识一下大脑,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因为一切“心理”皆“生理”。
了解大脑有几种方式,我们可以从解剖学的角度去了解大脑的构成,也可以从生理学的角度去了解大脑各部分的功能,不过从这两个角度难度过高,不是最佳的起步方式,因为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实在是太复杂,而且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有必要了解地这么详细。在我看来,最好的角度应该是进化的角度,生理的角度告诉我们的是大脑是如何运作的,而从进化的角度去理解大脑,我们就会明白大脑为什么要有这些功能。
理解大脑的三个角度
1. 解剖学 Anatomy 解释的是“What”
2. 生理学 Physiology 解释的是“How”
3. 进化生物学 Evolutionary biology 解释的是“Why”
在开始之前,我们要记住大脑进化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它只在原有的基础上去发展和增加新功能,而不是从零开始,所以尽管人类的大脑很发达,但它依然保留了进化的印记。
从进化的角度,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大脑理解为爬行脑,情绪脑,和思考脑。虽然这也是大脑的进化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有优劣之分,虽然我们自以为自己的大脑更加高级,但是从终极目标——生存与繁衍来说,我们的大脑并不优于爬行动物,或者其他哺乳动物的大脑。我们大脑之前之所以有区别是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生存与繁衍策略。
想要从本质上去了解这些不同的生存与繁衍策略,以及它们与大脑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得从生命的逻辑开始说起。
生命有一个重要需求,那就是自我延续。这个目标听着容易,但是要达到却很难,因为不同于非生命物质,例如岩石,生物体十分依赖它的生存环境,它必须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才能维持自身的形态。这就使得生命在变化无常的环境前面,变得十分脆弱,一旦环境超出了自己的适应范围,它便很难持续下去。这个时候,生命就必须发明出“反脆弱”的策略,而最好的策略就是,随着环境一起变化。
面对无法预知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策略有两种:大量繁衍和学习。我们拿人类和病毒来做个简单的对比:
病毒就是典型的靠大量繁殖来获得可适应性,比如说,有种病毒每隔0.5秒就分裂1次,即由一个分裂为两个,短短几分钟它就能获得成千上万的子代。所以病毒只需要在自我复制过程中,有微小的出错率,就能足够确保生命的“适应性”,因为不管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子代中总有一些会因为更适应环境而成功地繁衍下去。
人类则恰恰相反,人类的繁衍速度相对病毒来说是根本不值得一提的,所以人类的“可适应”策略则完全不同,人类依靠的是学习能力,也就是在基因之外,开发一套平行的“信息记录”策略——文化。(这些在后面都会详细讲到)
不过,在生命之初,它的存在形式还十分简单——单细胞生物,所以它可用的“适应性”策略就只能是大量繁殖:它必须利用DNA自我复制过程中那微小的差错率来实现子代的多样性。
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有很多突破性的“发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两性繁殖。在两性繁殖的出现之前,DNA的变化只能依赖复制过程当中的随机错误,按照这个微小的出错率,生命估计到此时还没有突破单细胞生物的形式。两性繁殖的出现则让生物体之间通过基因混合与交换来产生无穷无尽的新的基因组合,这才使得生命的多样性能够呈指数增长。这种新的突破也给生命带来新生存和繁衍策略。
待续....
P.S. 整个系列有些乱,这是因为我发现这些内容都相互关联,想要彻底明白“人”,我们真的不得不回到生命的本源,正好我也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整理一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