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人非草木皆有情”。
对于孟子的“人性本善”与荀子的“人性本恶”,我会更中意那句传之更广的“人之初,性本善”。无关千年历史熏陶,更不为“亚圣”威名。只因留恋着那份稚嫩,那份纯真,那至情至性的真性情。
言至“至情至性”者,想到了蒲松林先生笔下的那些狐。那些美貌善良的狐妖(我更愿意称之为狐仙),无一不似初临人世的孩童。懵懂地来到人间,只为追寻那令其费解的、所谓的“情”。她们执着着深陷其中、不肯回头,然后坠落,直至万劫不复……
在蒲老先生的笔下,这些狐的命运大都悲苦。或被作异类而受无情伤害,或有违“天意”化作灰烬永不超生。然,对于她们自己,只要做了自己想做的,无愧于己,无愧于心。这样,便足够了。
世间人情,不单指爱情,而爱,也不一定只是男女之爱。亲情、友情,无一不作情,亦同样刻骨铭心。
回首人之一生,陪伴人最多的,当数亲情。它是世间最真挚的情,它是最执着的情,它也是最不会背叛的情。
人从降世,情无一不环绕在侧,直至终老。所谓无情,不过是情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罢了。无情者,若非情归他处,亦或是情至深处。情丝羁绊,无论出世入世,有心无心,终逃脱不掉。
红尘如网,由根根情丝编织而成。人的一生,注定要被这情丝所牵绊。一切的喜怒哀乐,痛苦与执着,莫不为一个“情”字。那些所谓的不入世俗的出家人,不过是情在信仰。他们把情倾注于自己的信仰,成就了自己的虔诚与执着。
情者,不过有心耳。常言道:情由心生,爱因情起,恨从爱萌。无心则无情,无情亦无爱,无爱便无恨。恨得倦了、累了,心也就枯了,待泪干泪尽,心死成灰,即哀也。爱从恨来,恨之切,心至哀。无哀无恨,亦无爱无情无心。“哀莫大于心死”。心死者,或极恨至疯至狂,或麻木暂闭心窗。极恨者,仍在情中,恨存情亦存。麻木者,是在疑中,疑惑亦存情。
那些爱恨、苦乐,都是相互相存。那些惨绝人寰的背后,都有令人痛心入骨的往事。我始终坚信,没有人生来就想杀人放火。他们只是选错了方式,“一失足成千古恨”。
人与情,好似风筝,没有烟火绚丽,不想鸟儿那样自由飞翔,只是一线而牵。有人说那绳索叫记忆,也有人说叫情。这一线,可让其升起,也能使其陨落。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有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情便是这样,看似脆弱,但其力量足可惊动天地。
情于爱人,则“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情于友,则“壮心剖出酬知己”;情于家,则“爱之若珍宝,日夜勤扶鞠”;情于国,则“我以我血荐轩辕”。人为情,不惜弃生死、泪枯血竭,只为心之所向,便无悔。
如此,可谓诠“至情至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