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病得厉害,虽不咳嗽但浑身无力,大脑些微眩晕,只想躺在床上看书消遣时光。
但接近考试了,放心不下孩子,不忍请假,有一次走进教室,孩子们问:“老师,你怎么了?”我也想激情饱满,佯装精气神十足,然病态的身躯出卖了我。
2019年计划中我提到,今年要精进读书,朝哪个方向精进却没具体释述,前几日想明白了,倘若想朝向哪个方向前行,莫急着走,先将道路之中的些许奥秘搞清楚,才能少走弯路,才能走得更远。
所以我精选了几本关于如何写作的书籍,前几日已读完一本,名字叫《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
很多人吐槽这本书,说功利性太强,动不动就10K加的文章,鼓吹自己的文章,给读者制造焦虑、恐慌。
我不完全认同。
首先,我认为一本书的价值在于能否从中学到一些东西。里面的观点可不全然认同,但是一些细节和技巧却是值得学习的。比如作者分享的他的一篇文章完整写作心路历程,以及如何构思。
其次,如果你觉得日子过得还不错,外面的世界与你无关,你也无需焦虑。焦虑有时候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制造焦虑也并非坏处。
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正确的观点,只有不同的意见。存在即合理。保持包容开放的心态才能吸收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本想伏案将书中所做笔记与心得整理到本上,却连将裤子放到椅子上的力气都没有了,坐了没几分钟,浑身不舒适,于是作罢!做笔记比读书更耗费精力,这一生病不知杀死了多少脑细胞。
我翻阅了一下笔记,简要说几个印象深刻的吧!
一:关于写作的好处。
写作可以让我们摆脱肤浅的认知。
写作可以让我们保持对生活的敏锐。
写作可以让我们更顺畅地表达内心世界。
当然,写作也可以带来金钱。
而我认为关于写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写作是一种最高效、低成本的方式,可以让你进入更高级的圈子,连接你和陌生人,连接你和世界。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个人品牌。
书中有句话说得很好,工资代表你的过去,品牌才代表你的未来。
很多人现在月入过万,却依然焦虑,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个人品牌,随时可能被替代,我是一名教师,也深知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没有跟别人与众不同之处,随时会被湮没于浪沙之中。
如果你高瞻远瞩,不囿于眼前的安稳生活,是否像我一样,也会焦虑?
所以,你现在的工资代表不了什么,品牌才是未来。而写作是建立个人品牌最好的方式。
二:关于如何写作。
这应该是所有人都关心的,然并没有绝对的技巧,更多的是保持对生活的敏锐,保持文字的真诚,切忌空洞虚华。
平常我们读爆文,总觉得写得太对了,太有认同感了,却不知是如何一步步抓住我们的心。而看了《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你就不会从读者角度去品读文章,而是从写作者的角度去解析文章。
1、开头设置悬念,结尾更应注意,言尽而意无穷。
而如何设置,则需要多观察优秀文章,仔细揣摩,不是几句话能讲清楚的。但至少知道这个小技巧后,往后看文章会多加留意,而不再囫囵吞枣。
我也在学习中,暂不多谈。
2、拉进与读者的距离。
比如你看了一场罗永浩的发布会,想写写关于罗永浩的文章,大部分文章都是只谈罗本身,而如果你另辟蹊径,讲述罗永浩曾在大学时代对你产生的影响,则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朋友圈被转发率高的文章都是因为诉说了读者的心声。
写完文章后,想一想:你有没有帮助读者实现他自己。
这一点对于写文尤为重要,有时候我们深知这一点,但是写着写着就处于自嗨模式,所以写作也应刻意练习。
3、要有金句。
这就靠平常积累,以及锻炼自己提炼金句的能力。
季羡林尤其重视这一点,他说,一篇好的文章要有间架、枢纽、脉络,最重要的就是眼目,眼目即金句。这样的文章才能让人长久地记住。
比如,你可能不会背王勃的《滕王阁序》,但一定记得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此一句则境界全出!
所以,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皆有眼目。
以上三点会给你的文章锦上添花,但这些技巧都是建立在文章感情真挚、内容朴实的基础之上,倘若内容空洞、逻辑混乱,那么再多的技巧也无用。
书中还有一个观点印象深刻:写作的思维可以让我们看待事物由点状到线状最后到网状,而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这些就是我学到的一些东西,当然想要融会贯通还需刻意练习,没有哪个写作者天生就会写作,相信勤能补拙。
天上有无数只鸟,人们只记得最笨的那一只,因为它先飞了。地上有无数只乌龟,人们只记得最慢的那一只,因为它赢了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