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卓别林,大家都不会陌生。穿着肥裤子、戴着破礼帽、留着小胡子,再加上一根从来都不舍得离手的拐杖,活脱脱一个流浪者形象。的确,这就是卓别林,在近百年后,他的银幕形象依然深入人心。
奥斯卡金像奖已经走过九十多个年头了,很少有人知道,卓别林与奥斯卡也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九十多年的奥斯卡诞生了数不尽的影史佳作,也留下了不少的沧海遗珠。比如被后世封为神作的《肖申克的救赎》和《雨中曲》,比如影响了无数导演的悬疑大师希区柯克。当然,还有查理·卓别林。
1889年4月16日,查理·卓别林出生于英国伦敦,不满10岁时便开始登台演出,同年时的他为了生活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卖花童、理发店小工、医生的小工,还有报童。这些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灵感来源。之后在家人的影响下开始在一些舞台剧中出演角色,到17岁时,便可在喜剧剧目中担当主演了。1910年之后,卓别林来到美国发展自己的演艺事业,先后与拍摄了一系列喜剧短剧,在好莱坞,同时期的巴斯特·基顿与马克思兄弟同样是顶尖的喜剧大师,而卓别林的表演更能反映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态,所以在众星云集的好莱坞依然如鱼得水。1918年,为了获取更大的拍片自主权,卓别林与其他几位演员成立了自己的制作公司,他的身上又多了导演、编剧、制片人等多重身份。1929年,凭借在《马戏团》中的精彩演出与卓越才华,卓别林被授予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特别奖。今天,我们就从这部电影中,一睹大师的风采。
在《马戏团》中,卓别林依旧是那个流浪汉的形象,由于在在游园会里被一个小偷陷害,结果被警察追到了马戏团里。
而濒临倒闭的马戏团的演出更是被他搞得一团糟,但不明真相的观众们却以为这是马戏表演,喜欢上了这个“节目”。
马戏团的老板决定把查理留了下来,很快查理就成了马戏团的台柱并且上演了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
渐渐地他爱上了老板的女儿。但老板的女儿却爱着走钢丝的男演员,最后伤心的查理为了爱人独自离开了……
本片拍摄于1925年,但是很多桥段现在看来依然毫不过时,比如装假人逃避警察追捕、误入狮子笼内,依然被后来者不断地模仿者。《马戏团》是卓别林有史以来拍得最辛苦的一部电影,期间发生了很多意外,包括工作室火灾、剧组停工、卓别林母亲去世,与妻子丽泰·格雷离婚等等。但是这些我们在银幕上都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只有那个让你捧腹大笑的查理·卓别林。
《马戏团》可能不是卓别林最广为流传的一部电影,但却是唯二两部让他捧起小金人的电影之一(另一部是《舞台生涯》,获得45届奥斯卡剧情类最佳配乐),同时,这部电影又是极具卓别林风格的一部经典之作。
卓别林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真实描绘引起了保守的美国右翼人士的警觉。联邦调查局开始调查他与他助手的相关档案。长期担任联邦调查局局长的埃德加·胡佛视他是一个特别目标,并指派特工们对他进行了多年的跟踪和监视,但却未发现卓别林支持美国共产党的任何证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泛滥,并席卷好莱坞,著名导演伊利亚·卡赞的“黑名单”事件更是直接导致了卓别林离开美国。1952年9月17日,卓别林和他的妻子乌娜·奥尼尔、四个孩子乘船驶往伦敦参加《舞台生涯》的首映式。当船只在海上航行两天后,美国司法部长宣布,卓别林的入境签证已被取消。
很多演员奖奥斯卡视为演艺生涯的毕生追求,获得奥斯卡便意味着无上的荣耀。而查理·卓别林的一生,从未以演员、导演的身份获得过奥斯卡,他的成就已经无需通过奥斯卡来证明。1972年,第44届奥斯卡颁奖委员会可能是为了弥补奥斯卡对他的遗憾,授予查理·卓别林终身成就奖,再次踏上美国的土地,前来领奖的卓别林老泪纵横,全场嘉宾集体起立,雷鸣一般的掌声,足足持续了5分钟。
五年后,这位喜剧大师在家中去世,结束了他光辉而坎坷的一生。
注: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影片分享:公众号“奥斯卡小站”,获取地址及提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