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成长书院行(终结篇)
在成长学院的五天,有幸聆听七位导师的讲座,尽管时间很短,但是却收获满满。厚江导师告诉我们“无聊有时候会毁掉很多人,无聊有时候也会成就很多人。”培东导师教育我们:“为人师者,要永怀赤子之心,把自己当孩子,做课堂的孩子、教育的孩子,对这个世界保持初心,保持对这个世界的爱意。”冲锋老师告诉我们“教而不研,行而不远。”相处最久的是彩琴老师,她用四天时间,一次演讲,三节示范,五次追问,言传加上身教,给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教育情怀
从彩琴老师身上,我们不仅看到的是学者治学严谨的态度,还有她对教育纯粹的热爱。她坦言很担心河南基础教育,所以一直扎根于中原大地踏踏实实做事情。她在演讲中多次提到“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一定不是病死的,不是老死的,而是忧国忧民忧教育而死。 ” 彩琴老师自赋使命,以振兴河南基础教育为己任,于是在听鲁子问教授的课绘本《The Little Prince》“I want to go home ,I am responsible for my rose”留下失落的眼泪,她想起自己的”rose”--河南基础教育。二十年前定下目标要“改变中国”,十年前,变成“改变中原”,现在,她说要“感动自己。”她追问自己“我为河南做了什么?我为什么感动不了他们?”我们想起自己的教育之路,跟着默默流泪,十几年的教师经历,我到底做到了什么?
彩琴老师还在讲座中提到,“要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在课堂教学上,她教给学生的是让他们一生受用的理念,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里。在生活中,她像母亲,给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帮助,哪怕毕业多年的学生,只要需要她,She is always there.
彩琴老师始终走在成长自我,成就他人的道路上,学习结束至今,她不间断的向我们推送公众号,讲座,经典歌曲等等,并分享自己的观感和收获,她以自己的成长影响辐射带动我们。感谢教授,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璀璨的星空,遨游于如此广袤的英语世界。
“一灯照隅,万灯照国”。一人之力何其微博,只有千千万万的老师成长起来,教育才真正有希望。选修课讲座上,我们看到了从阅读与写作中走出来的名师韩素静老师,她说:“怕忽视,也怕关注”。“在坚守中绽放的”中原名师刘忠伟,他讲:“命运只负责洗牌,你才是自己的出牌人。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人生只有走得出的美丽,哪有等得到的辉煌。”“背后有一段难忘岁月”的中原名师徐文祥,他说:“及时留下你的思考,回望,是为了更好的前行。”他们不仅用自身的成功激励我们主动成长,并给我们提供了方法:反思,写作,阅读,思考。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的申宣城教授为我们带来《腹有诗书,读行天下》的专题讲座,分享了名师必备的六大素养:理论素养;使命意识;专业判断;专业影响;实践智慧;反思意识!
我们在呼唤中慢慢苏醒……
理念转变
如果说19世纪和20世纪的老师都是“教的专家”,那么21世纪的教师则必须成为“学习行为的设计者”。
----- 佐藤学
在讲座《初中英语的教学活动观》上,彩琴老师通过三个简短却意味深长的教育对话,让我们思考教育的本质,教师的作用。
第一则故事提醒我们思考: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我清楚学生知道什么吗?我比学生知道的多吗?我如何知道的?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我真的有吗?彩琴老师说,教学的三种境界:第一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层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三层知道自己知道了。我们在哪一层?
第二则故事让我们反思平日课堂上的教学。我们像“兔子”把自己最喜欢的“胡萝卜”给了“鱼”,可是这是他们的真实需求吗?我们习惯于不做学情调查就强硬灌输给学生自己自己预先设定好的内容,扛着应试的大旗,向着高分一路狂奔,顾不上身后的学生是否乐意,忘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从来不是一厢情愿,而是要做“对方愿意让你做的事,对方愿意接受的事”。
第三则故事给我的启示是:鱼在水中,却不知“What the hell is water?”我们每天都在教学,是否知道教学是什么意思。我们自称教育者,那么什么叫做“教育者”?有些东西非常重要,重要到我们都忽略了他它存在。我们像跳不出水的鱼,也无法跳出思维局限审视自己。
彩琴老师告我们教师自身观要变:“从知识的占有者变为学习活动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教书匠变为教育研究者;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知识的固守者变为终身学习者。”
彩琴老师还告诉我们,“教师要把学生放在心坎坎里,教他们做人做事做学问,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教学的成效,课堂上教什么决定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教师要足够博学,才能有更大的格局,站在更高的地方备课,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多维度感知教材,在生活的基础上学习热爱生活。
教育追问
每节课上,关于《初中英语教学的反思性追问:教什么?为何教?怎样教?》一直在继续,what、why、how三个关键词贯穿始终。
教什么?
新课标修订将英语学科的课程总目标从由强调培养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转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是学科要发展的核心素养。”
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初中英语老师应该教什么?学员王辉霞老师总结:“语音、词汇、句型、语法、语篇语用等语言知识?听、说、读、看、写、译等语言技能?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运用和调试学习策略、拓展学习渠道、提升学习效率等学习能力?加强对中外文化理解和对优秀文化认同、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等文化意识?”这些都是我们要教的内容。
反观我们的教学,总是走进零碎的知识点讲授的误区。每当上课铃声响起,我们开始教单词短语,一遍遍领读释义抄写,却忽略了单词的应用性,很少尝试让学生用单词进行故事创作,在使用中掌握词汇。俗话说:“听过易忘、看过易记、做过才会。”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感受。接着是背课文,这不是教学的目的,教材应该是一个工具,其作用在于帮助孩子们挖掘文本中呈现的文化意识,语言背后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学会做基本的科研调查,培养孩子们研究意识和能力,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怎么教?
英语教学应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其他学科,“通过英语学习认识自己、学会学习、成为自己。”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工具,教师和教学环境共同决定。在设定目标之前,除了分析教材,也要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了解学生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目标的描述应该由“通过这节课,我们能……开始”。
课堂设计应是基于大观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张玲老师公众号野牵牛里有专门的文章介绍,我拜读了两遍。)
课堂活动设计要符合逻辑,结合生活,要从基本的“机械练习”(exercise),走向“课堂互动”(activity/practice),最后回归“真实生活”(task),要前后呼应,单独一节课上要在开头设计任务,告诉学生该干什么,通过活动形成思维,最后在课堂反馈上把任务呈现出来。
语法教学要学基本结构:structure-form,也要学表意功能:function-meaning 而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了表意功能(One form can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ontexts. One meaning can be achieved in different forms in different contexts。)。
语篇教学要先要做到对教材整体把控,合理取舍,然后抓住重点,并围绕重点设计活动,上干干净净的课。既要基于语篇,深入语篇,又要超越语篇,带领学生“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解读”。
彩琴老师说阅读就是对别人编码的解码,因此要关注语篇整体,(英语课标(2017年版)》建议,研读语篇要“关注语篇的选材出处和发表时间分析作者或说话人的立场、观点和写作或表述风格以及特定时期的语言特点和时代印记等”给我们提供了教学语篇的方法,不是教单词、讲句法,或逐句逐段翻译句子分析结构,而是要把整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通过设计“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活动、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活动,及高于语篇的迁移创新活动,让学生走进语篇,还要跳出语篇。”通过阅读,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主旨大意,掌握细节信息,分清逻辑关系,并尝试推测作者写作意图,挖掘文本深层含义 ,提高学生阅读策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最终形成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每一节课,我们在备课时要弄明白“what”(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why”(语篇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也就是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是什么?)“how”(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也就是作者为了恰当表达主题意义选择了什么样的文体形式、语篇结构和修辞手段,)的问题,然后带着这样的思考设计课堂活动 ,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为什么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彩琴老师说:“我们是英语老师,但是我们不是教英语的,我们是通过英语的教和学,教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夏谷鸣教授也说过,我们是通过英语学科培养下一代肩负“东学西渐”的责任。因此,英语教学要始终带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思考组织教学,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外语人才。
教学思考
彩琴老师说,老师需要深度思考,她带领我们登上教学的更高阶梯。(来自彩琴老师讲座)
如何实现从‘表现’到‘思维’?
从聚焦学生“表现力”到关注学生“思维力”,实现“表现与思维有机结合,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让有效的学习在真实的课堂真正地发生。
学习究竟是“知识输入”还是“思维产出”?
“输入观”的最大不足,是难以回答“学生是否已经发生了学习”,因为输入的知识难以外化,教师只能通过抽取一些知识进行验证,这就是应试难以割舍的重要因素。
“产出观”强调思维外化,形成显性或隐性的学习产品,这为明确“学习是否已经发生”与衡量“学习成果是否有效”提供了可能。
教学究竟是该“解惑”还是“激辩”?
教师要设计出优质问题,首先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变“解惑”为“思辨”,变“灭火”为“点火”,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让学生“真动脑、动真脑”,在高层次思维(分析、综合、评价)问题解决中发展低层次思维(知识、理解、运用),而不是在低层次思维问题解决中积累高层次思维。
注意细节
1.课堂对话用语。提问学生多用“我表述清楚了吗?”“Can I make myself understood?”而不是“你听懂了吗?”要注意学生的感受。
2.课堂回答问题要表述清楚,表述不清相当于无效回答。尽量避免没有范围的答案。
3.提问学生时有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是否为他而设立,并非简单因为他在打瞌睡。
4.中招作文写作审题方向:
一.语用,二.主题, 三.时态,四.内容,
注意:作文要深挖语用和主题。
5.注重自己的口语,课堂多用疑问句而不是祈使句,这样很容易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比如我们习惯问学生”Do you like the story ?万一学生回答预设之外的“No”呢?今后可以尝试多用祈使句,如“You must like the story ,so let’s…”。
6.知识不是讲会的而是学会的,教师的任务是check,看学生掌握的情况够不够下一节用。
7.懂学生时老师应该做的第一件事。
后记
五天的学习,我拍摄视频,录音,做笔记,夜晚趴在行李箱上敲击键盘整理笔记到凌晨,我生怕错过任何一条有用的信息,辜负领导的信任。可是,当导师的课程全部结束时,我陷入迷茫,一时间无法给自己定位,甚至感觉十几年的教学都是在误人子弟,更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我找到同行的王蔚主任,向她倾诉。听完我的讲述,她笑了,说:“效果比道理重要”。我茅塞顿开,是啊!我可以接受新的“道理”,但不必全盘否定自己,曾经的教学“效果”证明了我有些路是对的,我需要做的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正完善,而不是打破重塑。我想起加涅的一段话,“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所以,知识技能在前,能力发展在后,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刘热生老师也说“知识是原材料,情绪是催化剂,思维是加工厂。”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仍需接地气的知识埋藏,也需要阳春白雪的理论引领。
杨澜说“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可以不成长 。”成长,不必等来年春天,有汗水挥洒的地方,就是舞台。成长,不是为了摘到日月星辰,而是为了奔赴更好的自己,为了当你回望来路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很远很远……
洛阳的五天,南京疫情,郑州洪水,舒校和领导们并没有忘记学习三人小组,电话问候,短信叮嘱,无微不至。在暴雨如注的日子,同事们发来温馨提示,在高铁停运的时刻,小伙伴提出前往援助……我们感受到了慧泉大家长的关怀,大家庭的温暖。作为一名慧泉人,我幸福并骄傲着,我将继续带着虔诚之心,以科研的视角,边行走边思考,“用精湛的技巧捍卫职业尊严,用专业的态度做温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