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家一岁半的宝宝自己美美的啃着玉米,这时宝爸走过去说:“宝宝,给爸爸吃一点吧!”(这样的场景之前在我们家是经常发生的,宝宝总会毫不犹豫的把手上的吃的塞到宝爸嘴里,我们总会在旁边夸宝宝:“我家宝宝好大方啊!”)
可这一次,宝宝没有像之前一样把玉米塞到宝爸嘴里,而是看了宝爸几秒钟说:“爸爸 有 ”当时我们都笑了说:“我们家宝宝真小气”
过后 一直在想,难道分享了孩子就是大方,不愿意分享就是小气吗?
看过这样一句话:分享本是一种美德,但是所有的美德都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自愿,如果忽略了这个前提,就会利用“美德”的名义,侵害他人的利益。
很多时候父母会强制让孩子分享一些东西,认为是小事,却忽略了孩子,对孩子来说无论是零食还是玩具都是非常重要的财产,我们凭什么强迫他去分享她最宝贵的财产呢?
分享 本应该是件快乐的事情,被迫的事情都不会让人感到快乐,我们应该做到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但不强迫他们分享,她们自己决定要不要和对方分享自己的东西。
那我 们又该怎样做到让孩子在自愿的情况下去分享自己的东西呢?
那我们就要知道分享的根源了!分享的根源其实是物权意识,孩子从俩岁开始进入物权敏感期时,会认为什么都是“我的!”对于这个时候的孩子来说,是听不进去任何道理的。
物权意识也是我们与他人的边界,孩子得清楚这个东西自己是否有权利分享给别人?实际上,只有清晰地知道如何维护好自己的东西和权利,才有能力、有意识的保护他人的物权。如果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便不会知道什么是别人的。
而我们在孩子物权敏感期时,能做到的就是 再耐心一点,我们必须明白,无论我们对孩子实施了多么高明的教育,孩子都会经历一个从自我中心化到去自我中心化的发展阶段。从自私到无私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成熟,逐渐从只能关注自己到能够自我满足并有能力去关注别人。因此,当孩子不具备分享的能力时,我们需要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而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无私,往往建立在自我满足的基础上,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让出自己手中唯一的东西是很难的事情。但如果相同的东西有很多时,他也许就会考虑分给别人一些。我们可以在孩子共同游戏时,多准备点同类的物品,并让孩子明白,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而能获得更多的快乐。
当孩子偶然表现出分享行为时,成人不要矜持着“大爱”情结,做出不必要的推辞,说出类似“宝宝自己吃”“我们不要”等话语。这样做只能强化孩子的独享意识。
也可以在他想玩别人玩具而被别人拒绝时,启发他思考,可以提出:让他将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人,再向别人借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们应该明白,属于孩子的东西,分享不分享,决定权在孩子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