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家打打游戏,睡睡懒觉都比我赚的多?
最近我发现,周围有不少人对这个现象很不理解。
由于我本身有过一段自由职业的经历,所以对精神食粮这个词语有较深的了解,不妨和大家分享一下。
是否还记得,初中的政治课本中提到的两个概念:“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90年代开始,我们一直在追逐一个目标,那就是小康经济。
何谓小康经济,就是大家吃饱喝足还有富余,能对基础物资以上的消费品进行消费。
于是到了10年代,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家庭迈入了小康水平,吃一顿饿一顿的日子已然一去不复返了。
好,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可分配的收入(富余的钱)要消费在哪里呢?
有的人选择购置更好的住房,买更香的大米,选绿色的蔬菜;
但有的人则选择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请注意,精神生活不仅仅是看书、旅游、社交这种书本上狭隘的定义。
因为当年写政治书的老爷爷、老奶奶根本没预见现代社会被网络覆盖成了这副样子。
所以说,网络小说、网络直播等形式是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就和买菜需要付钱一样,“精神生活”对版权价值观端正的人而言,都会合理付费。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无法理解“直播”文化的经济价值呢?
在这里我们不谈IP,而是来说说人群的分类。
首先,物质生活没有被满足的人(所谓的“穷人”)不会去考虑精神生活。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出来反驳,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了丫,可我觉得直播玩游戏就能赚钱还是很扯。
OK,我们接着分类,如果你属于80年代以前,那你本身就很难接受网络文化。
网络的发展是在90年代形成的,80年代以前的人进入网络世界几乎是个“外来者”。
什么是“外来者”?就是你去朝鲜,无法接受他们所谓的“社会主义”,更看不出来有任何价值。
这种是观念上的差异,难以根本的改变。
第二类人——有其他可替代的精神生活。
其实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是一样的,饭吃饱了肯定不会想吃撑;又打了麻将又泡了桑拿自然就满足的回家睡觉,不会想要再去看直播了。
根据每个人的富裕资产、富裕时间,各人选择的精神生活方式、度量都有程度上的不同。
当我们在质疑“为什么某人直播能赚的比我多”这个,其实翻译一下,可以认为:“为什么吃饭要付钱。”
如果你还在质疑问:“这不一样啊,吃饭至少能让我饱啊!”那么请你重新去看我之前的解释,任何值得你付费的娱乐活动,都能让你的心灵得到满足。
最后一个需要解释的问题,为什么她“直播睡觉”比你打工搬砖赚的钱还多?
首先,我们要了解当今社会的现状。
什么现状呢?都是套路。
曾有朋友跟我抱怨,为什么自己去商场购物,买了一双名牌的皮鞋,却依旧开心不起来呢?
他觉得女服务员虽然表现得十分热情和周到,但总觉得那是假笑,是一种营销套路。
感受到了服务,但更像是跟一个高级机器人打交道,花了钱也并没买到开心。
所以当一个人生活富足时,最可怕的是什么?
花钱买不到开心!
当你越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时,就像你有饱腹感还想找美食一样,对一些普通的有套路的东西会觉得恶心。
比如现在的综艺节目,套路感很强吧,看多了都觉得是在演台本,笑起来都尴尬。
好像一大碗蹄髈,第一次吃觉得特别鲜嫩多汁,连续吃个三天,你就会觉得腻的不行。
而平民直播节目恰好那一小碟“凉拌黄瓜”,特别的爽口,就有人愿意掏点钱去买单。
其次,是直播这个“她”本身。
嫉妒或者羡慕她的群体往往觉得,直播这件事儿不配赚那么多钱。
那么好,大家都是普通人,也不是豪门出生,说不定还没上过大学。
那句粗话“你行,你上,不行别BB。”
有人会说,我可拉不下那个脸。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
直播者不仅牺牲了她的自由时间,还不停的创造精神内容,TA们陪观众玩游戏,唱歌,跳舞等等等,都是超过了正常工作时间。
而且,并不是TA们不要脸,正因为有尊严,才靠自己的才艺在努力赚钱。
用自由换取财富,用内容赚得收益,取之有道,有何可驳?
最后总结一下。如果你觉得一位知名主播睡觉都能赚钱不合理,也许你处于以下几类情况:第一,你的生活并不富足,还没到能享受精神生活的程度,你需要努力改善生活;第二,也许你是“网络时代”的外来者,那你要么冷眼旁观,要么试图融入;第三,如果指名道姓说某个人能赚钱不合理,其实你是在质疑其他消费者的眼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难道还要为豆浆到底“咸淡”哪种好喝再辩驳一次么?
(以上文字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商业用途请私信授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