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 门 口 的 感 动
每天午、晚餐或上学、放学时,高中学校门口四、五十米范围内的人行道上,站着密密麻麻的家长。不论送饭或接送孩子,他们都恪守时刻,宁早勿晚;不管严寒酷暑、风尘雨雪,他们都绝无耽搁。有的已伫立很久,有的才匆匆赶到,但看不到他们的焦急、疲惫和烦躁;当学生涌至校门,他们双目搜寻孩子时,脸上、眼中有的是慈爱、希冀。找到时,或者亲切的一声“这儿呢”;或者一只老手、一只幼手默默的对接;或者一只老手无声地抚摸在稚嫩的肩膀上。
家长们没有整齐的步伐、划一的服装,年龄差距大——在早晚,学生的父母居多,午饭有的由学生的(外)祖父母代劳,其时父母因工作无法分身——但他们视铃声为命令,是一支雷厉风行、严明高效的“服务大军”。经常置身其中的我,曾听到两位家长忧心忡忡的交谈:孩子早晨无食欲、饭吃得少。其实,做饭的总要比吃饭的早起,家长们不忧为炊犹早起,却患后餐儿少食啊!已逾不惑之年,睡眠并未减少,而且嗜睡早觉,但为女为炊,我不得不忍痛割爱。被手机闹钟从沉睡或梦境中叫醒,浑身酸痛乏力地爬起。为减少做饭用时,以减轻早起(五、六点钟,相对不算太早)的程度,昨晚已洗好菜码在菜板上、刷净锅、备妥用品。饭菜成得稍早了,用盆扣上,惟恐吃时凉;成得稍晚了,赶紧把窗户开个缝,放在窗台上吹吹,惟恐吃时烫。准确把握口味,想方设法调换蔬菜的种类,以满足女儿越来越刁钻的一张嘴。我们姓赵的女局长闲谈中道出给女儿送饭的艰难,煞费苦心做出的饭,有时空空如也,有时却完盒归赵。校园周边售价和租费相对居高不下的房屋,是有多少家不在市内的家长把它们作为学生食宿的后勤基地。其中有固定工作的常年披星戴月地奔波于市区与远近东西的各个乡镇之间;没工作的夫妻一人劳燕单飞,早送晚接,安枕布餐。许许多多学生的高中,都是父母三年的“备考之战”啊。
一位初中的女同学,用孱弱的肩膀承载了为父为母的两副重担,三年含辛茹苦,将儿子送入大学,却经常向同学们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懂事。是啊,父母劳形操心,有时真的渴望孩子有点安慰的言语或行为;适得其反,许多家长都反映高中的孩子难以琢磨、难以管教。他们真的对我们的付出无动于衷吗?
曾在校门口耳闻目睹这样一幕:身材魁梧的父子俩如一个模子铸出来的硬币,只不过从体积上看,儿子象个“四分”的,光洁崭新,五分已有了岁月的划痕,父亲搀扶着儿子,儿子一只脚不敢着地;携出校门,人群渐稀,父亲俯下身,双手扣住儿子的大腿,背起了儿子;儿子双手攀住父亲的肩膀,悄悄地说:“别累着。”
所有的父亲,听到这真诚的疼爱,浑身都会充满力量。
人非草木,子女感知父母的付出,但其未尽感知。儿子感动父亲吃力的背负,但他何曾、何从知道,直到他脚伤痊愈,看不见儿子时,父亲始终无法释怀:这小子的脚好得怎么样了,千万别再打球啥的抻着啊!
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不仅仅有“临行密密缝”的艰辛劳作,更有“意恐迟迟归”的牵肠挂肚。即使是那些远在他乡、受条件所限,无法陪子上学的父母,不也在时时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吗。我从高中学校寄读到参加工作,每次走出家门时,母亲总要叮嘱几句,我只是上边点着头,下边迈着步,心中不以为然,行动我行我素。如今,当教育女儿时,我才感悟到当时母亲谆谆教导后的拳拳苦心。有些事非亲历亲为而不能彻悟,古语云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斯言诚哉。而且,现在的学生承受着比我们上学时更大的压力;在校日复一日接受着说教,已经“感官疲劳”,部分孩子对家长的说教很可能做出一些不当的反应。懂得许多的我们奢望孩子世事洞明、人情练达,那求全责备得无异于希望纤纤幼树几天之内长成参天大木。
做好我们应该做的——尽责尽爱,力争服务得尽善尽美。当孩子真正长大,懂得回味,他们会有反哺之报;而且爱泽后代,他们对孩子会好得超过当初我们对他们所施与的。就如校门口服务大军传递的,那爱会越来越浓、越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