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之后续娶的官氏夫人和收的通房丫头颜氏并不是他生命中的重要的人,所以作品中没有她俩的身影。而江南女子沈宛,和纳兰却是相知相爱的,然而以纳兰当时的家世,是绝对不会让他娶进家门的。但对于沈宛来说似乎又是个幸运的事情,就如江湖夜雨先生所述的“其实我觉得,幸好沈宛没进纳兰的家门,要不然,一进这侯门中的龙潭虎穴,尤二姐的下场就是榜样。”然而按现在的看法,就是“原生家庭”中强势的父母往往有个文弱的儿女,像是嬴政对于扶苏,朱元璋对于朱标及其孙子朱允炆,还有这篇的“主人公一家”明珠、觉罗氏对于纳兰容若,就如江湖夜雨先生所述“说来纳兰活得也是委屈啊,一件快意的事也做不成。有人说他词中的怨情是多病的身体和敏感的性格造成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根源,就是他强势的父母,但这事不宜大肆宣扬,也不能公开讨伐,所以成了郁结在他心中的块垒,痞积难消。”沈宛这个纳兰的知己红颜,在和纳兰生活的那半年不知是否和他吟诗对词。但之后纳兰家人留下沈宛和纳兰的遗腹子而把沈宛赶回江南,如要比之其他人,沈宛却算是幸运的了。
身向榆关那畔行
清朝是满人的贵胄之家是不需要经过科举就能当官,然而像纳兰这样才学极佳的人,却也想要通过科举来检验自己的“真才实学”(原本以为没多少满人参加科举,后来看《清代翰林名录》发现还是挺多的)纳兰在前两关都轻松通过了。可却在通最重要的“金殿对策”那关,纳兰由于一场寒疾而导致“血槽快要空掉”而未能参赛,就觉得自己可伤感了,然而上层的人永远不会知道“底层人民的苦”,所以就觉得自己收到了挫折,就如江湖夜雨先生所说“其实,纳兰大可不必这样伤悲,要是这时他能碰到比他大十五岁,已经被科举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蒲松龄老师,心情可能一下子就平和多了。但可惜的是纳兰可能不知道还有蒲老师这样的苦命人,于是就觉得自己好委屈了。”但纳兰的“挫折”却没影响他的仕途,而是开始就做了前途无量的御前侍卫,紧随圣驾,然这份要事事处处都谨慎小心的差事,也是使得纳兰“压力山大”,再加上家里管得严,就又更郁闷了。
就如江湖夜雨先生所述的“有时我想,如果皇帝不是这样重视他,纳兰容若被吏部外放到州县中做做官,对他倒是极大的快乐……”然而,由于纳兰的早逝,终其一生都没有这样的机会。就算是陪皇帝巡视自己祖宗的发祥地,像是去异域旅游一般,纳兰也能写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那样悲切的词。然江湖夜雨先生也是感慨了一番“要是一般的孩童,在北京城住惯了,突然到塞北逛逛,不缺吃,不缺穿,看看壮阔风景,心中应该蛮滋润的吧。然而,这情景却被纳兰写得如此凄婉,不能不说这是他敏感多愁的性格使然了。像人家苏东坡,给降罪发配到海南岛,缺衣少食的,还写诗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