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柴
王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中评价王维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如果用画来表现王摩诘这首《木兰柴》,我以为用油画,味道更好。虽然,油画可能只摹写出形态,未必描绘出神韵,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毕竟,王维已把木兰柴写得这么美。
王维选用了极绚丽斑斓的色彩来描绘木兰柴。四季最美是秋山,倘在北方,秋山又被叫做“五花山”,秋山的色彩又岂止五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各种颜色缤纷绽放,你打算数一数吧,黄色、赤色、浅褐、黄绿、深桔……一会儿,就数乱了,山中没有两片颜色相同的叶子,你怎么能数得清楚秋山的颜色呢。这样堆锦叠绣的秋山,再给已经半坠到山边仍然流金喷火的夕阳一照,彩翠分明,自然鲜亮华丽到了极处。在这样华丽耀眼的背景前面,有漂亮的山鸟互相逗引追逐嬉戏着在飞,飞鸟艳丽无比的羽毛在夕光之下不时闪耀着炫目的色彩。烟岚山雾在林间飘动,彩翠之山色在烟霭中时显时隐,时暗时明。
这样绚烂宁静又温暖柔软的秋山夕照之景,能美得让人屏住呼吸。
而美景总是转瞬即逝。
夕阳西下,飞鸟还巢,飞鸟缓缓去远,炫目的色彩随之消逝。夕阳落下去了,洒遍秋山的余辉渐渐收敛了势力范围,变淡、变薄、变窄、变细,终于完全消散。秋山明灭在飘浮不定的烟霭中,倏忽之间,便与秋山混在一处,混沌在敛去余照的暮色中。
刚刚华丽无比的奇妙美景,转眼间,就幻成了一片苍茫。
美好不过须臾,即生即灭。一个刹那,一场变幻。
美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万物的本来面目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即如眼前秋山之美,也时刻在明灭变幻之中,甚至转瞬不见。美境,在,又不在,或者它本来就是空吧。万物呢?似有,又非有,或者本来也是空吧。
开始读《木兰柴》,读出的是实实在在的美,根本没想到,最后会读成“本来无一物”的模样。
王维的确着意渲染了木兰柴的美。但是,他在前三句中每一句的第三个词,都让我疑惑,他要说的除了美,还有变幻吧?“敛”、“逐”、“时”,都暗藏着一个过程。“敛”暗示着渐弱渐淡渐消,“逐”暗示着渐远渐小渐不见、“时”暗示着变幻不定,三个词都有生灭无常的指向。末句以“无处所”收束,消解掉了先前的疑惑,此诗当不止是单纯的山水诗,还是说佛理禅意的山水诗。“无处所”是云雾山岚的自然状态,但这里勾连上前句,分明有韵外之旨,前见之一切,都是短暂的一个刹那,都是虚空。
美,只是一个刹那。
但即使只是一个刹那,也已经永恒。
只是王维吟读时,未必能想这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