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说:“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人之所以为人,是不同于被本能支配的动物,是因为我们具备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重塑世界,我们创造文化,我们产生价值,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所创造的人类世界让全人类命运紧紧相连,成为一个共同体。如果有一天人类的精神世界毁灭,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人还能否被称之为完全的“人”?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中,我又再次回想起这个问题。
20世纪末的美国,由于广播电视的发达,传统印刷时代(纸质书本阅读)式微,从而对美国文化和人们思考方式产生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冲击,《娱乐至死》就从多方面探究了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影响。书里说到:“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媒体的力量如突然爆发的洪流,迅速摧毁阅读时代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思考秩序,这是快和慢的博弈,也是思辨精神与娱乐至死的拔河。
如果说电视广播的出现对人们的思考产生了巨大冲击,那么30多年后的互联网时代就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万物互联,电脑、智能手机的出现好像把世界万物都装进了屏幕里,微信里的绿白气泡取代手机短信维持着人与人的温度,再打开手机收件箱,除了10086和诈骗短信,短消息再无立足之地。最热闹的地方不再是街头,而是朋友圈,如果朋友圈的“熟人社交”机制还满足不了人的分享欲,那么微博、小红书,多得是展示自己生活的窗口。更别说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不知不觉就让人抱着手机狂刷几个小时。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自己想知道的一切消息,全世界所有的新鲜事都在实时直播,最热门的永远是下一个。听得最多的就是身边朋友说:“时间过得太快了,一整天好像什么都没干,就过去了。”信息爆炸,时间的长度被无限压缩,是谁偷走了我们的时间呢?这一切都是互联网的错吗?提出如此疑问的我,与30多年前的尼尔·波兹曼何其相似。
说到底互联网不过是工具,是科技进步的见证,是人类发展的手段。可是我们却在一片片被割裂的时间里迷失了,仿佛被算法与大数据彻底接管大脑,在信息洪流里被挟裹着不停往前走,却什么都没留下。那么多碎片信息,点击一下就能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静下来阅读一本书的时间,在这个时代已经成了奢侈品。更可怕的是我们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空闲时看短视频网红们争奇斗艳,出门吃饭要先查攻略再去网红店排队,辩论的主赛场转移到网络……我们的活法何其相似,对视一眼,彼此都面目模糊,可以简化为网络世界的一个个标签和符号。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娱乐至死,致敬在这样的“快”时代,还能主动选择“慢”思考的人,也许这才是能在这个时代保持自己本来面目的幸运儿,愿其中有你我。